第六百二十一章 南北和议的真相(第2/3页)

逃到苏州府的马尔赛在李卫面前赌咒发誓,认定是南蛮所为,这是他的真心话。他绝没下过这样的命令,同时他清楚,松江知府也没那个胆子,拖着数万民人一同上路的事,那个迂腐书生可干不出来。

当“松江惨案”的报告送到李肆案头时,南北两面的舆论争执也传入李肆耳中。

“如果是年羹尧在松江,我觉得他干得出这事,可马尔赛,还有那个在松江还小有名声的知府,想不出他们这么干的理由。这事我觉得……是老天爷干的,准确说,是老天爷借清兵的手干的。”

李肆很快有了判断,这是一起意外事故。满清官府在火药保管上出问题不是一次两次。早前满清军队还没完全火器化,对火药保管不是很重视,就在城中设火药局存放。而现在南北战事已基本进入近代化,满清在技术和制度方面虽比英华差得太远,火药用量却是骤然倍增,也开始细分炮药和枪药,可保管还是照着旧制度办。

松江府城是马尔赛松江大营的核心,自然存放了大量火药,即便是黑火药,数目如此大,炸起来也非同小可。在李肆前世,满清后期,因为火药局设在城中而造成的事故比比皆是。从咸丰到光绪,湖南长沙、湖北武昌、广东佛山等地发生的火药爆炸事故,每起死难者都是数千人,甚至在安徽太平府的一次事故中,府衙被荡平,知府被压死。

首辅李朱绶道:“有这一事,南北和议,该是好办得多了。”

这到底是老天爷帮忙,还是拖后腿呢,李肆苦笑。从表面上看,“松江惨案”带来了不少好处,首先就是李朱绶所说的,和议的时机已成熟了。经此一案,不仅清廷再无胆量在江南跟英华大动刀兵,江南民人也是“闻英丧胆”。范晋在报告里就提到,如果此时能有四五万大军在龙门,收江浙易如反掌。野战打不过,守城要遭“灭城巨炮”轰击,江南官民都再没多少反抗之心。

其次是经这一案,能安抚住国中激进派的人心。打奉贤县时就遭遇激烈反抗,现在松江府还弄出上万民人死难,真要攻占江南,会死多少人?繁华江南会凋零到何等地步?这些顾虑,再热血的人也不得不多想想。

但这一案的恶劣影响再明显不过,这事虽不是自己干的,可偏见难以澄清,江南民人对英华的感受,正急剧向仇恨方向倾斜。未来要融江南于英华国中,要消解这些人心,还不知要花多少力气。

“时势浩浩汤汤,逆之者化为齑粉,陛下虽有仁心,却不可能救得每一个人。陛下伸了手,英华伸了手,不管是江南,还是其他地方的人,自己不伸手,汇进这般时势,依旧眷顾着自己的囚笼,这般责任,难道该陛下背负,难道该我英华背负?”

见李肆神色恍惚,新任翰林院掌院学士薛雪如此开解着。

李肆释然地一笑,的确,现在他得先为治下这三千万国人着想。英华跟江南,即便说不上内外有别,也算是亲疏有别,此时是没办法对江南一视同仁来看。

朝身边伺立的新任通政使陈万策点头,李肆道:“那么,咱们来议定南北合约吧。”

置政厅外,一个绰约身影立在门口,侧耳凝神,竟像是在偷听,六车惊惶不定地左右张望,生怕被人发现。

“娘娘……”

六车的小心肝快跳出了嗓子,低低唤着。贵妃娘娘偷听置政厅国务决策,皇帝怕是不太会为难贵妃娘娘,可自己不过是个小文书,这帮凶之罪怎么也难逃了。

偷听的正是贵妃严三娘,嫌六车呱噪,比了个噤声的手势,听到“南北合约”四字时,绝丽面容顿时罩上了一层阴霾。

“浙江、江苏、安徽、江西四省自由通商……”

“龙门为英华之地,东括奉贤,北到黄浦江,西到金山卫,定海……不谈,那已是英华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