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一章 北洋舰队……备战!(第2/4页)

那时陈兴华也来了,带着萧胜和冯静尧用上了南洋的手段,以利笼络琉球华人,可英华跟琉球华人终究不是异族,恩难得利,利难得恩,见效依旧不明显。

“琉球一国的根底,是琉球人、华人、日本人几方一同建起来的独立之国,把各方之利都融在了里面。昔日岛津家攻下琉球,也不是没有民人反抗,住在琉球的日本人甚至都反抗过,但因为岛津家只取走了宗主权,终究没成反抗之潮。”

“最初我们以为,琉球心向华夏,结果我们错了。之后我们又以为,琉球其实心向日本,这还是错的。直到我们搞明白,琉球人之所以上到王室,下到小民,不管是土人、日本人还是华人,都厌恶我们英华,是因为我们要夺他们的共同利益,夺他们琉球连通南洋、华夏和日本这条贸易路线中转地的控制权。这时我们才醒悟,琉球之心,谁也不向,就向着自己的利而已,而这利又是他们琉球的宗主权兜着的,《那霸条约》又损了他们的大义,我们自然处处碰壁。”

冯静尧看向白延鼎:“再说到张信平,用这番道理重新想想,你就该明白自己错在哪里。是啊,既不能将他看作为我英华效忠的马前卒,也不能将他看作一心只为日本之利谋算的汉奸。他们张家有华夏血脉的大义,但如果没有利托着,这大义也撑不起他们为我英华效力的脊梁。”

白延鼎点头,还真不能像训练营和学院里的热血小年轻那样,看事就用一只眼看,不过这张信平的用法,连带萨摩藩的掌握,乃至整个日本的缔约开商,都着落到利的话,事情岂不是也很简单?

听白延鼎这么说,冯静尧继续摇头:“直接砸银子买张家,买萨摩藩的忠心?买江户幕府的恭顺?你啊,把这‘利’字也看得太简单了,‘利’跟银子,有时候可不是一回事。”

他沉沉道:“这是日本,是异族之地,自古与我华夏纠葛不断。如官家所说,弱时尊华,强时藐华,这利不仅不能光算银钱,甚至还不能只算眼下,得往宽处算,往长远算。”

从琉球到日本,从黑到白,似乎就没什么可以一刀切的俐落事,白延鼎就觉脑子悬在虚空之中,上下左右毫无依凭,他总算明白了,为何萧胜和冯静尧在慑服琉球之后,一等就是三年,没有急于进入日本,这“利”到底要怎么算,还真得花时间想透了。

还好,终究只是为打仗而来,这些个伤神的事,没落在自己身上,真是庆幸啊。

白延鼎的庆幸,就是萨摩藩的不幸。陈兴华由振甫信平引领,来到鹿儿岛城,向萨摩藩道明了来意后,萨摩藩的藩主家臣们都觉正踩在万丈悬崖之上。

套上了通事馆副知事这层皮的陈兴华都懒得跟萨摩藩直接对话,而是通过振甫信平传话说,琉球是大明藩属,英华承大明法统,自然就继承了琉球的宗主权。但英华不会跟萨摩藩谈这个问题,萨摩藩只是日本地方而已。如果萨摩藩懂礼节懂法理,就该尽快陪同他陈兴华前去江户,跟幕府把这事谈清楚。

紧急评定会上,家老岛津盛常的意见代表了藩中稳健派的观点:“此事我们就该全力配合,躲在大英背后。不管公方如何应对,我们萨摩藩都能居中得利。因此不宜在大英重臣面前强调萨摩藩对琉球的宗主权。为表示诚意,我们还应该停止备战的动作,尽量不触怒大英。”

奉行玉里良的意见代表了藩中激进派的观点:“本藩对琉球的宗主权已有数百年历史!如果此时软弱相对,给大英落下口实,他日可是追悔莫及!我们打不过英人,可这名分却怎么也不能丢!”

岛津继丰很为难,他下意识地问亲侍高桥义廉,这个年轻武士嘀咕道:“只为琉球的名分,就让萨摩藩本土遭难,这怎么也不是划算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