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四章 魔龙入侵(第2/4页)

接着高桥义廉两眼赤红地说着,这些话他已经憋了很久。

“能挽救日本的,到时候只有我们萨摩藩!”

这句话彻底打动了岛津继丰,他终于作出了决定……继续骑墙。

苦逼的萨摩藩,动员了一藩上下,捐献出所有金银,奉献给幕府,与此同时,岛津继丰又委任高桥义廉为通事家老,以献质为名来到北洋舰队,希望能观望战事,以便在战事结束后能第一时间决定萨摩藩的政策。

“日本跟满清不同,他们学起来很快的,萨摩藩的守军都已经在更换燧发枪,研究小炮。咱们这次打痛了他们,还要逼他们通商,就不怕他们有样学样,以后找咱们报仇?”

白延鼎有些顾虑,显然他已经不把此战当回事了,根据海军情报司的判断,以及使团在江户城的观察,只在战场上击败幕府,不深入日本领土,不去占江户城的话,这一战毫无悬念,除非北洋舰队官兵全体吃河豚吃死了。

“日本和满清的根底当然不同,但还是有类同之处,比如幕府和天皇的大义合不到一起……至于找咱们报仇,就看日本人怎么认识这一败了。昔日我大唐征战四方,异族效力者芸芸,都以成为大唐人而自豪。今日我英华崛起,要跟欧罗巴列强分踞东西,难道我们连重现大唐风采的心气都没有,非要忌惮这么一个小国么?”

冯静尧带着一种彻悟的淡然,如此回答着,可陈兴华、罗五桂和范四海在江户见识了日本人的脾性,对这话暗自摇头。

就在中日双方摩拳擦掌,准备一战时,江南也正焰火冲天,黑烟缭绕。

这不是真刀实枪的战争,而是又一场诛心之战。

江浙总督李绂终于忍不住了,英华自龙门发动的文攻让他寝食难安,商货流通还只是聚利到了英华,朝廷和他甚至还能通过设立厘金局从中分利。可眼下这般文攻却是把人心,读书人的人心聚到了英华,这可是朝廷的根基和他能依旧在江南立足的依凭。

通过大义社等暗中力量遏制文攻的行动不仅收效不大,还让大义社等组织浮出水面,力量大损。而且以读书人为主的大义社自身也遭英华文攻侵蚀,那些大义社的书生,都把书拿回家藏着,就缴上来一些不痛不痒的小册子……

李绂不惜冒着激怒龙门江南行营的巨大风险,以官府力量,发动了收缴“淫书”的“清风正化”运动。他当然不敢明着针对英华,而是宣称民间淫秽之风盛行,不整顿是不行了!为了老百姓的道德着想,为了纠正社会的风化,江浙两省,全面清查“淫书”。

民间本就盛行的“手抄本”顿时遭难,而从南面传入的书虽不在明面的清单上,州县官府却受了李绂密令,将其作为重点一一清查。特别是那些讲天道的书,比如圣道皇帝亲著的《天人三论》,段国师所著的《真理学》,以及解释英华国理的《皇英君宪释疏》,一本都不容错过!而那些融汇上古先秦百家的“当道之学”,也是重点清查对象。至于讲述西洋学问的书,倒没怎么注意,毕竟能看得懂的人太少,流传还不广。

松江、苏州、镇江、江宁,甚至年羹尧把控的杭州,都连日黑烟不断,数万乃至十数万本书籍就此化为灰烬。江浙读书人和民人在一边冷眼旁观,连平日对英华最为憎恨的人,也都颇有微词,觉得这般手段落了下乘,散了人心。

之前李卫在江南烧书杀人,那是惩治反贼,消解反心。可如今这些书,虽然言语忌讳,却都是就事论事在谈天道,讲学问的。是不是歪理邪说,总得有一番辩论驳斥,如此才能安人心,否则雍正为何要将《大义觉迷录》广发天下?这就是讲道理,立人心嘛。如今你李绂胡乱找个借口,鬼鬼祟祟的,说烧就烧了,民心怎么能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