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生的失望之冬(第2/18页)

事实上,李鸿章年届四旬而一事无成,是由于他的人生定位错误的缘故。

李鸿章不惟是当时也是后世少有的大德高才之人。他思维敏锐,目光清晰,头脑清醒,判断精准,对人心人性洞若观火了如指掌。他注定要成为解决时代问题的关键性人物,他自己丝毫也未曾怀疑过这一点。可要命的是,在他青年时代的人生规划中,他却画地为牢,莫名其妙地把自己规划成了一个不成气候的小文人。他就好比是一只能够翱翔万里的雄鹰,却坚定不移地认为自己是一只温和的鸡,他眼望悠远辽阔的长天,知道那里才是自己的乐园,却死活趴在鸡窝中不肯挪窝。四十年来,他始终是一只沦落在鸡窝里的鹰,始终是牢骚满腹,抱怨别的鸡挡住了他的路,不给他一个展开翅膀的机会。

作为佐证资料的是,李鸿章在他本人的书信中所表达出来的愿望,是做一个像唐代韩愈那样的文臣,才情满腹,铁骨铮铮,上疏朝廷然后再遭到贬斥,在青史上留下他一生郁闷而不得志的黯淡足迹。

一生不得志的韩愈,独自对抗整个世界,出污泥而不染,这就是李鸿章青年时期为自己的人生设计的未来。他是一个认真的人,知道自己的雄才大略,但这个人生的目标如其所愿地影响了他的未来。他想成为一个不得志的人,而且他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然后他发现这个目标有点儿闹心,真的不是那么好玩。这是李鸿章四十岁时仍然落魄潦倒、濒临绝望的一个重要原因。

李鸿章这种错误的人生定位,多半源于幼年时代的外界环境。

家庭教育的典范

李鸿章本不姓李,姓许。其祖先在明末时期,为避战乱从江西湖口迁来安徽合肥定居。他的七世祖许慎,过继到李姓人家为子,从此这一支许氏族人,就世世代代改姓李了。

其家累世耕读,一边读书一边种田。有个说法是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种田。在中国历史上,举凡耕读之家,既能够于书本中汲取思想智慧,又具有踏实苦干的农家特色,出人才的概率很高。中国绝大多数有成就的知识分子,都是出自这一阶层。

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是他人生的精神导师。李文安自小就跟随父亲李殿华种田,闲暇读书,先中举人,再中进士,官至刑部督捕司郎中。可以说,这是一个活生生的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典范,是旧时代中国人成功的理想标杆,其对李鸿章的影响不可谓不深远。

李鸿章的母亲也姓李,史料上记载说:李氏秉性淑慎,教子有方。她曾对孩子们说:吾教诸子发愤读书,皆嶷嶷有立,岂有贫哉?

这位令人尊敬的女人,给丈夫生下了六个儿子,两个女儿。六个儿子分别是长子李瀚章、次子李鸿章、三子李鹤章、四子李蕴章、五子李凤章、六子李昭庆。这六个儿子,长子李瀚章和次子李鸿章,成为晚清帝国举足轻重的高官。三子李鹤章和六子李昭庆,成为李鸿章的得力助手。四子李蕴章因为幼时瞎了一只眼,留在老家读书并修府志。五子李凤章另辟蹊径,转入商界经营房地产,发了大财。

关于李鸿章的个性与幼年品格,曾国藩曾从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那里,听到过“金鱼事件”:

李鸿章幼时,家里养的金鱼,生下了许多小鱼。李文安很高兴,就指着金鱼说:鲤鱼跳龙门,吉兆也,这次金鱼生了多少小鱼,今年家族中就有多少子弟能够中秀才。说完这句缺乏逻辑支持的话,李文安又指着金鱼念叨家里哪个孩子能高中,几乎每个行将参加科举考试的孩子的名字都被提到,听得所有人心花怒放。

次日,李文安又来看金鱼,惊愕地发现所有的金鱼全都死掉了。当时李文安大怒,立即追查。李鸿章却坦然承认,金鱼都是他给弄死的,因为父亲提这个高中,说那个有出息,偏偏就是不提他,所以这些金鱼都该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