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为官者要善于自保(第4/15页)

李鸿章正忙着修理吴煦、杨坊那两个老冤家。

帝国主义侵华急先锋

郭嵩焘来沪,标志着吴煦、杨坊时代的落幕。

早在几个月前,李鸿章就上奏朝廷,点名要求了一大堆候补官员,目的就是为了踢开吴煦和杨坊,另行组建上海的行政领导班子。

此时各路人马已经纷纷到齐,李鸿章感激不尽,并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摩拳擦掌最积极的人,就是安徽候补知县王大经。他打仗不成,但负责弄钱的本事还是有的,就由他来负责吴煦、杨坊这两人手中的厘捐。

上海的财政收入,一共分两块,一块称厘捐,也就是市民走路过桥进城门,都要缴一笔买路费。这个费用如果黑社会来收,就叫保护费;如果地方官来收,就叫厘捐。第二块收入就是江海关的关税。由于太平军占领了南京,这一块一度陷入崩溃之中,后来是英法美三国看不过去了,就出来搭人手帮场子,这一帮可就麻烦了,落得个帝国主义粗暴干涉中国内政的罪名。美国和法国因为压力太大,干脆退出了,这一块结果就落入一个叫李泰国的奇人之手。

说起这个李泰国,他的命运真的好悲苦。话说早年间,英国圣公会有个传教士,叫李太郭矢志要把上帝的圣光传至中国人的心中,遂不远万里,甘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马前卒,来到中国不辞劳苦地传教。正传之际,忽然鸦片战争爆发了,中英双方经过交火之后,就进入了下一个流程:谈判。

要谈判,就需要双方都能够听懂对方的话,这就意味着英国人急切地需要翻译。可这手忙脚乱的情形下,上哪儿弄翻译去呢?

于是传教士李太郭被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聘为了翻译和顾问。这时候李太郭才发现,政界远比宗教界更好混,也更容易大获成功,从此退出宗教界,成了英国驻广东领事馆的首任领事,然后又转任厦门领事。正开心之际,不想人有旦夕祸福,有一日李太郭睡下,就再也没爬起来,死翘翘了,抛下了孤零零的李夫人,以及六个嗷嗷待哺的孩子。

这下子李夫人可头大了,可怜她一个女人家,又是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人生地不熟,怎么可能养活六个孩子呢?

于是李夫人心生妙计,就写了封信,把十五岁的大儿子和十三岁的二儿子李泰国送回英国,交给一个叫郭士立的传教士来养育。

但是这郭士立凭什么要养别人的孩子呢?于是他就又把俩孩子送到船上,给李夫人送回中国。

等俩孩子下了船,李夫人把他们俩脑壳向后一扭,又给郭士立送回去了。

双方如此送来送去,终于有人看不下去了,就有一个英国驻华使团说:算了,孩子,你别跟这些怪人较劲儿了。这样好了,你就给我们做雇员吧,等我们到了中国,你替我们当翻译。

是年李泰国十六岁,就因为家贫,不得不沦为外交童工。

二十二岁那年,李泰国出任英国驻上海副领事。就在这个位置上,他开始插手江海关的税务工作,并在法国和美国双双退出之后,大权独揽,大刀阔斧,完全用了西式的管理制度和模式,对海关大力整顿。他建章立制,废除了中国式的税额包干等怪异的管理方式,并对腐败的海关官员和从事走私的外国商船进行严厉打击。他让中国的海关成了一个奇迹,当然,他也不可避免地成了帝国主义侵华的急先锋,这事儿跑不掉。

但是李泰国现在并不在上海,因为另一个英国人罗伯特·赫德向恭亲王建议,中国应该购买十几艘兵舰,组成一支中国海军,这样中国就崛起了,再也不怕帝国主义列强了。

恭亲王听了,怦然心动,就问这得花多少钱。

赫德说:不多不多,大概不会超过一百五十万两白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