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天上人间绝代才子李煜的悲欢人生(第3/12页)

南唐共历三主,每个皇帝都和北方的“朋友”打过交道,李昪的“朋友”是石敬瑭,李璟的“朋友”是柴荣,而李煜的“朋友”则是赵匡胤。李璟死后,李煜在金陵继位,得到赵匡胤的同意后,尊父亲李璟庙号为元宗,并改原名李从嘉为李煜。嗣位伊始,自然免不了一番“人事安排”,尊母亲钟氏为圣尊后(避李煜外佬爷钟泰章的名讳),钟氏就是当年手刃吴国重臣张颢的钟泰章的女儿。立大司徒周宗的女儿周娥皇为后,王公贵族们也跟着“提高行政级别”。

李璟对柴荣奴颜婢膝,为的就是希望柴荣能放他一马。真是老子英雄儿好汉,李煜也如法炮制,不这样做也没办法,赵匡胤贪婪的很,一不高兴就能把江南给平了,根本惹不起。宋建隆二年(公元 961年)七月,李煜为了“孝敬”赵匡胤,派户部尚书冯延鲁给赵匡胤送了一份厚礼:金器两千两、银器两万两,锦帛三万匹。

赵匡胤哪能看上这点东西,他看中的是李煜的“孝心”,李煜非常谦卑的写一封信,说自己本想师法“巢、许,夷、齐”,做个江湖散人,只是兄弟多夭,迫不得已才当上国主。并拍了赵匡胤的马屁:“陛下怀柔义广,煦妪仁深,必假清光,更逾曩日。远凭帝力,下抚旧邦,克获宴安,得从康泰”云云。

赵匡胤见李煜比他老子更容易对付,心中暗喜,不过赵匡胤听说李煜在金陵大赦时建了金鸡,非常生气。因为只有皇帝才能资格造金鸡,李煜此举自然有轻视赵匡胤之嫌。随行的南唐进奏使陆昭符担心赵匡胤发作,笑道:“陛下不要相信传言,那不是什么金鸡,不过是只乱七八糟的什么鸟,敝国主做为臣下,哪敢行此僭越之举?”

赵匡胤大笑:“汝真善言,朕也没当回事。”便不再计较这事,李煜这才逃过一劫。当然赵匡胤现在还没到和李煜翻脸的时候,他要先灭了成都的孟昶,估计轮到李煜时还得几年,所以暂时没动李煜。

李煜虽然以文学见长,但客观来说,还是具备一些政治能力的,可惜生在乱世,身边又没有“诸葛亮”,才最终导致悲剧。李璟曾经派出一些官员到地方上负责开垦荒地的事宜,但这些人贪婪无厌,在民间巧取豪夺,惹的民怨沸腾。李煜知道这个弊政,下令将这伙“民贼”全都罢免,不准各地地方官私自加赋,老百姓受了不少的实惠。

赵匡胤的工作重心这时正放在消灭四川,对江南的管制相对比较宽松,李煜在没有了来自北方的压力后,也把“工作重心”放在了“文化建设上。”

李煜有两个“正式职业”,一是文学家,二是书法家,史称李煜“善属文,工书画”。李煜的词前后期风格明显不同,前期风格活泼、清新,有很浓的贵族气息。李煜文采流丽,风流倜傥,自然免不了“穿蜂引蝶”,在美女堆中“考察工作”,这时期的词有着明显的脂粉气。

比如一阙《浣溪沙》:“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后来李煜当上了宋朝的俘虏,人生从高峰跌落到了谷底,刻骨铭心的经历也改变了李煜的词风。李煜日夜以泪洗面,这个时期的作品凄凉无奈,字字血泪,让人不忍卒读。

李煜这时在名义上只是宋朝的属国,但还是实际上的江南最高统治者,除了汴梁中的赵匡胤,还没谁能把李煜怎么着。李煜也逍遥了近十年,直至宋开宝八年(公元 975年)十一月,宋军攻破金陵城。

李煜不仅工词,而且精通音律,他的国后周娥皇也是个超级音乐发烧友,能歌善舞,周娥皇最拿手的就是弹奏琵琶。她的老公公李璟有次做寿过生日,娥皇就以为李璟弹奏一曲,李璟大喜,便把他极珍爱的绝品“烧槽琵琶”送给娥皇。说起烧槽琵琶,可是极品中的极品,东汉名士蔡邕曾经制作过一把“焦桐烧槽琵琶”,不知道周娥皇得到是不是蔡邕的那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