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二 塞外斜阳党项定难军的默默存在(第2/7页)

因为拓拔思恭史无专传,所以对他的生平介绍不甚详尽,拓拔思恭不知哪年生人,是夏州刺史拓拔乾晖的孙子。拓拔思恭出身党项最强大的平夏部,生在豪门家的孩子在创业的过程中就是比穷人家的孩子有优势,个人能力并不以外在生存环境为衡量标准,但起点不同,所以只要具有相当的能力,成就大事就容易些,当然这些不是绝对的。

由于党项游牧民族的特性,所以族人多善骑射,拓拔思恭也学了一手好武艺。有了吃饭的家伙,就得有地方使,也该着拓拔思恭要发财,因为他遇到了一个最适合他这种人发展的时代。唐朝自安史之乱后,国威大减,关以东,不复奉王命,自专生杀。

统治阶级最拿手的就是骑着老百姓的头上作威作福,享尽荣华。社会矛盾极为尖锐,各地起义如云,地方藩镇也各怀鬼胎。唐懿宗李漼是个标准的庸才昏君,满朝貂帽多竖牧小人,朝政腐败透顶,百姓苦无生路,终于在咸通末年爆发了规模空前的王仙芝、黄巢农民大起义,严重动摇了唐朝的统治基础。

唐朝对周边各族的军事威慑不复存在,做为异族,党项人在唐朝统治下过的并不如意。虽然唐朝的民族政策比较宽容,但毕竟低首下心的做人家仆奴,换谁也不甘心。拓拔思恭见天下形势混乱,唐朝已经无药可救,也想趁乱摸上一把,摸条鱼算他好运气,摸只虾也不错,实在摸不着,还有基本工资,反正是饿不着他的。

唐咸通末年,拓拔思恭纠合族众,窜至宥州(今内蒙古鄂托克前旗境内),盘踞城池,自称刺史。宥州是汉族和其他民族杂居的地方,属于唐朝的边疆州,中央政府对这里的管理比较松散。加上唐朝要对付各地的起义,根本无暇管什么拓拔思恭,他倒落了几年自在。当然拓拔思恭也没闲着,暗中积蓄力量,准备做点更大的买卖。

唐广明元年(公元 880年)十二月,唐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率军攻入长安,唐僖宗李儇仓皇逃向成都。僖宗路过凤翔时,以凤翔节度使郑畋

为京城四面诸军行营都统,书檄天下,起兵勤王,并许“凡蕃、汉将士赴难有功者,并听以墨敕除官。”各路军阀个个油滑的很,一本万利的生意谁不做?纷纷举勤王大旗,云集关中,剿灭黄巢,以图发家致富。拓拔思恭得到消息,自然也火燎屁股,坐不住了。这样好的机会百年不遇,不能错过。

唐中和元年(公元 881年)三月,拓拔思恭也打着了勤王的大旗,搜罗了胡夏兵马数万,来到鄜州(今陕西富县)与鄜延节度使李孝昌会盟,约共讨贼。唐僖宗见突然冒出来一个忠臣,自然大喜,正逢此时原夏绥银节度使诸葛爽被黄巢大将朱温给说降了,唐僖宗便封拓拔思恭为左武卫将军,并权夏绥银节度事。拓拔思恭先把空头支票塞进腰包,然后进军长安,想会会黄巢。可惜初战不利,折了一阵。

联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输了一场球还不是末日临头,拓拔思恭联进屯武功。联合唐军唐弘夫、王重荣、王处存等部虎窥长安城。为了避开唐军锋芒,黄巢决定先撤出长安,唐军一哄而入,在城中大肆摽劫,结果被反攻回来的黄巢军杀败。拓拔思恭倒没受到多大损失,和李孝昌退屯东渭桥,准备再攻长安。黄巢方面出马拒党项军的是我们的老朋友朱温和尚让。

八月,唐僖宗下诏,正式任命拓拔思恭为夏绥节度使,辖夏州、绥州(今陕西绥德)、银州、宥州、静州(),实力暴涨。拓拔思恭成了具有相当实力的一方诸侯,象征意义非常重大。不过拓拔思恭还是没能从朱三那里捞到什么好处,九月,两军大战于东渭桥,朱温是黄巢头号王牌,怕你甚么拓拔思恭?连踢带踹,把联军给打趴下了,弟弟拓拔思忠也死在阵上,后来的元昊就是拓拔思忠的直系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