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三 云之南五代南诏大理国的沧桑变迁(第3/6页)

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公元 859年),劝丰祜病死,子酋龙嗣立。酋龙和十国时南汉高祖刘岩非常相似,能力一流,但生性奢大,喜欢出风头。酋龙即位后,就给了唐朝一个下马威。劝丰祜死时,唐朝没有来吊唁,不久唐宣宗李忱死,唐使来告哀。酋龙立刻报复,用最低等的饭食招待唐使,三瓜俩枣也没舍得给就打发回去了。

唐朝到了懿宗李漼时,国势日发不可收拾,如将倾之大厦,独木难支。酋龙也没把唐朝放在眼中,同年底,酋龙称帝,国号大礼国,建元建极。因为酋龙(世隆)犯了唐玄宗李隆基的名讳,李漼是个孝子贤孙,当然生气,绝其朝贡。酋龙也不客气,发兵攻下播州(今贵州遵义)。一年后,唐安南都护李鄠又收复了播州,不过酋龙的心思并没有放在播州,而是趁唐军主力多集于播州之际,出三万南诏兵联合了安南当地土人乘虚攻下交趾(今越南河内),狠捞了一把。

唐懿宗知道酋龙不好对付,想收编他,遣使去南诏找酋龙谈条件,只要改名避玄宗讳就册封他。酋龙根本不稀罕这个,反正唐朝现在成了泥足巨人,没什么好怕的。酋龙继续他的扩张政策,北攻巂州,南攻交州,四面放炮,全面开花。唐新任安南都护蔡袭有谋略,善用兵,深为酋龙所惮。不过唐中庶子蔡京心胸狭窄,暗忌蔡袭,在朝廷中使了阴招,让蔡袭伸展不开。

酋龙利用这个机会,发兵东进,复陷交趾,蔡袭力战不敌,左右皆没,蔡袭堕海殉国,唐军遭杀虏者十余万。南诏军威大盛,附近洞獠皆惧南诏兵威,纷纷来降。咸通四年(公元 863年),唐废安南都护府,在海门镇(今越南海防西)置行交州,随后又恢复了安南都护府建制,不过此时唐朝已经失去了对交趾的实际控制。唐朝有些不甘心,派出大唐名将高骈驻节安南。

这个时候的高骈还算是员名将,不象后来胡闹,留下历史笑柄。咸通六年(公元 865年)七月,高骈简选五千精锐,在邕州(今广西南宁)大败林邑兵,数败南诏兵。酋龙不服气,再派杨缉思、范脆些、赵诺眉等将来战唐军。一年后,高骈在交州苦战南诏兵,连胜数阵,虏斩杨缉思等人,杀敌三万,重新收复安南。

酋龙在安南吃了一个大瘪,老实了一阵,不过酋龙性格活泼,根本坐不住,安南那边不能玩,那就去成都转转吧。酋龙曾经派清平官董成等人去成都见剑南西川节度使李福,董成奉酋龙意,想和唐朝以敌国礼相见,就是平等的国际法主体,李福当然不能答应,打了董成一通,关了禁闭。后来刘潼代李福主政西川,唐懿宗下诏释放董成等人,厚礼遣还。

酋龙还想探探唐朝的动静,派杨酋庆感谢唐朝放人,不过杨酋庆却被唐定边军节度使李师望给杀了。酋龙大喜,师出有名矣。唐咸通十年(公元 869年)十月,酋龙倾国中精锐,自为督主,复破巂州,破犍为(今四川犍为),焚陵州(今四川仁寿)、荣州(今四川荣县),掠嘉州(今四川乐山)。南诏军以破竹之势,横扫川中,蜀人大恐,多入成都避兵锋。

成都虽是大城,但哪容得下如此难民,史载“阇里皆满,户所占地不得过一床,雨则冒箕盎自庇。城中井为竭,则共饮摩诃池,至争捽溺死者,或欻沙取滴饮之。死不能具棺,即共坎瘗。”西川节度使卢耽有点能耐,募勇士、厚赏赐,明军令、选贤能,造器甲,备战事,严阵以待。

唐咸通十一年(公元 870年)春,南诏军杀到成都城下,川中大震。酋龙命发起总攻,南诏军架梯四面冲城,呼号震野。城上唐军也不示弱,燃油浇之,烧杀南诏军。酋龙再令攻城,屡战不下,损失越来越大。成都是西南大镇,首望之区,岂能让南诏染指。唐懿宗派左神武将军颜师复为剑南东川节度大使,节制诸路。颜师复督军疾进,在新都(今四川新都)大败南诏军,蜀人数千自愿从军,操芟刀、执白梃随军山呼而战。酋龙再出数万马步军来战,幸好唐朝援军宋威部(也是名将)来到,里外合攻,南诏军再次惨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