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七六章 煤铁 逼迫 因由(第2/6页)

在边上看笑话的那些大族豪门这才是回过味来,不过却有人琢磨出来究竟,比如说孔府某子弟的笔记中就曾写道,说是万历年中前期,山东尚有官府组织修缮水利举动,之后就渐渐荒废,灌溉系统的崩溃带来了农田收入的减少,农田收入的减少带来了财政收入的减少,财政收入的减少又导致了在兴修水利以及一系列需要官府投入的项目上的投入大幅度的减少。平常年景还以为维持,一到灾年,国家有大事的时候,这种维持立刻就被打破,天灾,大战,内乱,直接让大明朝廷的财政崩溃,让这种恶性循环不断的加剧。

若是有大族大户做那官府才能号召的集中人力,修缮各种农垦设施的,恐怕才刚刚的发出动议,就会被官府和官军以心怀叵测,邀买人心的罪名下狱杀头。

现在不同了,天下大乱,朝廷的全部中心都是放在内乱和外敌上,无暇顾及山东地,其他省份打乱,而胶州营的存在却勉强的在山东境内维持住了安宁和平静,在类似于独立王国的环境下,调配集合人力物力,兴修水利和各种利民措施,就可以起到作用。

屯田田庄集合人力的手段,古时早有许多先例,周扬拿来使用,和李孟深谈之后,李孟把自己现代的那些在媒体上看到的建国期间的大建设和集体农庄的一些肤浅知识,还有部队集体劳动的一些心得,改头换面的告诉了周扬。

两相结合起来,就成了现在屯田田庄的制度,当然,这种纯粹的制度性的东西,并没有什么超越时代的技术和理念在其中,周围的人意识到了这个好处,不可能不去学习和模仿。

山东其他的大地主和豪门,特别是孔府都是照葫芦画瓢的开始进行,尽管颇多学得不好的地方,可还是有改善,最起码山东的民生在大灾之年,比起临近的河南来说,已经犹如天堂一般。

不过这样的改变是潜移默化的,是一步步的进行的,所有人都觉得是理所应当,自然而然的事情,不觉得如何突兀,就连李孟自己也觉得没有什么不同。

可实际上,这就是他所带来的变化,一个不属于这个时代的人,为这个本应该黑暗无比的时代带来的一丝变化,或者说一丝光芒,尽管并不是那么耀眼,可事情毕竟是朝着好的方向改变了。

回到莱芜冶铁所,矿监丁旭也不是什么良善之辈,在莱芜地面上,向来只有他丁太监敲别人竹杠的份,今日却被别人敲上门来,灵山商行的那名掌柜一开口说理由。转瞬之间丁太监就明白事情来龙去脉了。

他这人一来是有恃无恐,二来是的确是光棍,直接端坐在这堂上冷哼一声,尖声的说道:

“既然几位这么说,那莱芜这边也只能是停产关炉了,大明的铁政可是国家的命脉,司礼监诸位公公和户部兵部的诸位大臣,可都是关心的紧啊!”

下面的人也是听的明白,你们不给我煤,好啊,这个铁矿后面可是司礼监和兵部和户部,你们灵山商行可是要掂量掂量,免得惹到不该惹的大对头,要是寻常的商户,被被这几个平时都很少听到的大衙门口名字一震,难免气势上就要弱了几分,可这灵山商行的掌柜账房,都是只有李总兵和侯老板的人,那在乎这个。

当下有人不软不硬的说道:

“哎呀,我记得李总兵的伯父可是南京的镇守,那也是内官里面了不起的角色啊!”

灵山商行对山东总兵李孟是他们幕后老板这件事情,一向是不承认不否认,坐在下面的两个人所以故意的问答起来,另一人也一惊一乍的反应道:

“啧啧,我可是第一次听到这件事情,这南京镇守,位置不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