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九七章 无心之言 或许成谶(第4/5页)

灵山商行去往山东省内省外行商的商队,都有几名系统内的读书人以账房的名义跟随,观察各处的风土人情,在海州驻扎的淮北军,也有类似的人存在。

李孟在济宁州紧急召集兖州军,从水路救援开封的时候,袁文宏恰好和二十几人从兖州府城嵫阳那边回来,因为李孟走的急,军中也缺记事和文书的人随行,直接是把他们这些人带上,连同兖州军的文书一起行军。

船队走的不快,袁文宏这帮文人们一直是在仔细的观察沿途的各项情况,并把这些观察到的东西做出记录。

按说,这些济南府同知或者是盐政司驻胶州巡检衙门的幕僚、账房、师爷们,和这河南省的风土人情八竿子也打不到关系,不过做这些工作,或许将来某一天肯定能用到,只是那一天是何日就不清楚了。

虽然不开城门,不过开封城上还是朝着下面放了不少的酒水和猪羊,算作是犒劳,城上的开封知府和布政使司衙门的一干官员都是心惊胆战的在墙头等着,琢磨了不知道多少推脱的理由不让对方进城。

可城下的那些军兵扎营之后,除却看守俘虏,割去首级铸成京观之外,也不提什么进城的事情,这实在是奇怪。

留守开封城的那位把总一直是看着城下的兵马,越看越觉得糊涂,几次都想城下的兵马是不是贼兵假装,或者是外族的兵士在下面蒙混,当然这两个想法也太过匪夷所思,关键是这些山东兵马太不像是大明的官兵了。

李孟的胶州营活动范围一直是在山东,在大明的其他省份根本没有他们的见闻,这等整肃的兵马,突然出现在别人的面前,实在是震撼。

在宋大刚的首级被送上城头之后,开封城墙上守卫的民兵丁壮,数量反倒是增加了不少,对城下的山东兵马全神贯注的戒备。不过两天过后,开封城上的人们发现城下的山东兵马貌似根本没有进城的想法。

本就是大敌已去,看着这些山东兵马没有进城的意思,城上的人很快就放松了下来,民壮们只是被动员起来守城,还要在家中为生计奔忙,既然是无事,也就慢慢的散去。

上万名的俘虏在胶州营兖州军的放任下,开始一队队的散去,兖州军虽然不虐杀俘虏,但也不管饭,成为俘虏的这些流民和乱兵总不能呆在黄河边饿死,既然这些官兵没有看守他们的意思,俘虏们也就大着胆子自己去了。

这些流民和乱兵本就是没有去向,特别盲从和习惯被人引导的一批人,开封城上的人虽然看着俘虏们是逐渐的散去,却很少有人注意到,流民和乱兵已经是成为了一队队的,差不多是朝着一个方向而去。

流民和乱兵们在被俘虏的那天晚上,遇到了许多热心的“同乡”和“有决断的热心同伴”,在这些人的鼓动下,重新获得了自由的俘虏们,朝着某个方向而去,没错,这些流民都是朝着一个方向而去。

到了开封城解围之后的第四天,俘虏们差不多都散去了,开封城面对山东兵马驻地方向的城墙上面,也就是留守的官兵们在张望,有一搭没一搭的看着下面。

中午时分,城墙上的人却突然多了起来,一名穿着黄色袍服的中年人在一帮官员的簇拥下,走到了垛口的前面。

穿着巡抚官服的一名官员,客气的对那名中年人说道:

“王爷,下官多说句话,藩王不得结交外臣武将,这是朝廷的铁律,不过是个山东的总兵,下官找个使者吊下去,犒劳安抚一下也就罢了,王爷何必亲来呢!”

言语虽然是客气,可里面夹枪带棒的颇为不善,被称为王爷的中年人眉头皱了皱,沉声说道:

“李巡抚,本王站在你身边,不过是看看城下解围的兵马,你担心个什么,莫非担心本王谋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