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六七章 南征动员 内有隐忧(第3/5页)

袁文宏心中想的明白,那边李孟的接下来的话果然不出他所料,李孟摔完信纸,喝了口茶,又是笑着说道:

“袁主簿,明日你去巡抚官署一次,好好劝劝巡抚大人,这山东太太平平,其他处兵荒马乱,在这里呆着多好,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袁文宏连忙躬身答应,心中却是暗笑,李孟这话说的当然不是山东太平,而是你颜继祖要是不在任上,那可就不太平了。

这山东巡抚颜继祖也真是可怜啊,乞骸骨,那是臣子向皇帝说要退休的意愿才用到的词,可现在都已经用在给李孟这种武将的信上,可见把自己的姿态放到了多么低,已经是有些慌不择词了。

但只要李孟不答应,颜继祖就不敢上表请辞,尽管按照名份和实际上的人事手续,一地的巡抚要辞官,是要经过皇帝核准的,而且也只有皇帝能够决定。但这颜继祖却丝毫不理会朝廷,只是不断的请求李孟答应。

这件事在外人眼中看着可笑可怜,胶州营系统的文官之中,人人都是幸灾乐祸的看热闹。

不过李孟有些事并没有和袁文宏讲,按照孙传庭的分析,在现如今的天下局势,兵部尚书是个下面生着火的炉子,无论是谁坐在兵部尚书的位置上,管他是哪个党的,管他之前名声多显赫,管他笼络了多少御史言官,都不会坐太长时间,而且必定会灰头土脸的下台,甚至性命不保。

这位置谁上谁被下面火烤,但这个位置却也是枢机诸臣中最重要显贵的之一,权力至大。

从胶州营出现时候起,除却刘福来担任司礼监秉笔太监和南京镇守太监外,中枢对山东的态度都是冷淡和有敌意的。如果能换个对山东亲近,或者是对山东知根知底,知道李二郎威势的大臣上台,那肯定是会少很多的麻烦,毕竟,朝廷对山东已经是无可奈何,真正熟悉山东的,肯定是会忌惮和考虑具体的情况来行事,方便许多。

看天下间有资格坐兵部尚书这个位置的高官大臣,数来数去没有几个,而且年纪合适的更是少,算下来这几年功绩累累的颜继祖可是有力的人选,搞不好还是最有力的人选之一。

毕竟李孟这几年东征西讨,战无不胜,立下了赫赫功勋,这颜继祖作为主管一省军政的巡抚,自然有个运筹统帅之功,而且,在制度里面,运筹之功才是首功。有这等武勋,又是在中枢做过吏部都给事中,人脉宽广的大佬,怎么看也是适合这兵部尚书的人选,再加上胶州营富可敌国,出钱沟通,那自然成算更大。

李孟这边已经是计划完毕,只要是朝廷决定擢升颜继祖为兵部尚书,那颜继祖肯定是孤身上任,家丁奴仆全都是胶州营这边“好心好意”安排。

到那时候,在京师的兵部尚书,肯定是亲山东的立场,或者说,必须是亲山东的立场。

那边袁文宏告了声罪,躬身退了下去,自去安排巡抚官署那边的事,外面的家丁却又是通传:

“济南府同知周扬周大人到。”

李孟摇摇头,对边上的一名仆人吩咐,让他去通知内宅,给自己留饭就行,不用等候,常驻济南以来,早饭晚饭,全家人总要等着他一起吃,很多时候晚上李孟被公务缠身,老婆孩子还有长辈都是饿着肚子等。

这举动固然是让李孟感觉温馨,可也觉得过意不去,时间久了,每次遇到这样的事,都是安排下人回去知会一声,不过几个女眷还是要等,他也是无奈。

现在的周扬可不是当日那指点江山的意气书生,他可是山东境内排在前三的文臣,别看他是个同知,但山东人不知道巡按是谁,济南人不知道济南知府是谁的多了,可不知道他周同知的几乎没有,几人之下,万人之上,威权自重,身份气度可不是从前可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