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二一章 胜者得利 吴某来拜(第3/7页)

不过兵器制造局因为不能和军队还有农业争夺劳动力,工匠工人的数目一直是很少,不光是把待遇调整的很高,也轻易不愿意放年轻人出去参军,尽管兵器制造局的年轻人们去参军的热情极高。

另一个能出类似兵源的地方是莱芜的铁矿和兖州府的煤矿,这两处的矿工也是特别受军队欢迎的,可这两处的出产,直接就是兵器制造局的原料来源,兵器制造局和灵山商行的联合管理,同样要保证生产,要保证工人的数量,也是不能放人。

各个方面对兵器制造局的人力争夺的如此激烈,尽管兵器制造局严格控制,可以这有限的人力来满足胶州营巨大的需求,还是捉襟见肘,窘迫异常,连一些技术革新之类的事情都没有机会做。

这次的四千多名熟练匠人,可真是雪中送炭,一下子把胶州营的制造能力提升了一个档次,怎么不让兵器制造局这三人欣喜若狂。

所谓几家欢喜几家愁,兵器制造局这三名头目在这边清点接收的时候,负责天津火器制造的工监则是愁云惨淡。

鞑虏打过来的之前,小门小户的平民百姓和那些半奴隶状态的匠户们不能跑,但这些达官贵人们跑得一个比一个快,这名工监就是如此,早早的跑到了通州城内去躲避,可鞑虏大军被歼灭,这名工监回到天津的时候,却发现自己没办法开工了。

先不说那四千多被掳掠走的匠人,天津倒是还剩些学徒之类的年轻人,这些人不在档案册之中,鞑虏们也不知道,所以逃过一劫。

用这些年轻的学徒倒也是可以支撑一段时间的生产,问题的关键是,这些年轻人和他们的家眷,还有那些匠人的家眷,在这工监回到天津期间,一直是不断的搬迁离开。

要知道,匠户是没有完全的人身自由的,不能擅自离开匠坊所在地,但天津已经没有守军,城防也是残破异常。

这名工监手下的工头、家丁之类的如何敢跟大胜的山东兵马硬顶,山东派来的使者和军队除却接送那些匠户的家属之外,还大力的招募有能力做工的学徒,这些如狼似虎的山东军人,连北直隶的官兵都是躲得很远,更别提这些工头、家丁了。

在这样的搬迁之下,整个天津三卫都是愈发的冷清,可朝廷为了武装军队,对这边催的越来越紧。

这名工监一点办法也没有,现在就算是想要花钱调职都不可能,他这职务是个烫手的山芋,谁都不愿意接,而且没有工匠,早晚要闹出大乱子,这个责任,众人还指望着这工监扛下来呢!

被逼无奈的这名工监,唯一的办法是山东这件事做的不合王法规矩,自己不如上门去讲讲规矩条例,若是对方愿意收钱,那就送重礼上去,没准事情还能有些转机。

想起当时为了能在外面找个差事,给王承恩和曹化淳那边差不多送了八成的积蓄,这工监就越发的着急。

火器制造这边虽然油水不如税监矿监那么丰厚,可支取银两收买原料,各地取兵器的时候勒索银两,驱使工匠做私活,这其中进进出出,也是好处多多,可现在不是保这个差事的时候,而是保命了。

“还请这位仁兄多帮帮忙,咱家在这里已经等候两天,什么时候李将军有功夫,让咱家进去拜见,有要紧的公事!!”

火器工监司考仁满脸陪笑着偷偷递给镇东将军府的卫兵头目一块银锭,一边心中大骂,都说拜见东厂提督、内阁学士,各部尚书的时候给门房塞银子,这是常例,怎么出京来见个地方上的武将也要这么麻烦。

他这里正在腹诽,那名卫兵头目直接是把银锭丢还了回来,冷着脸说道:

“司公公,莫要害在下难做,我家大帅有没有时间见你,又不是我们下属能做主的,按照规矩递帖子记名求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