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四三章 煎熬之路(第2/5页)

在从北塘经过芦台的这段路上,张坤反倒是比任何人表现得都要稳重,尽管路途难行,官道也很狭窄,可张坤还是命令大车分成两列前进,这是实验大队副统领欧曼·加里斯对胶州营的贡献之一。

因宗教原因引发的捷克农民起义——胡斯战争已经过去了百年,不过他的车阵战术用在大明还是有效果的,这个战术并没有得到演练,而只是作为一种建议提供给各级的指挥官,特别是辎重部队的指挥官。

排成两列前进的大车队伍,在遇袭的时候可以彼此首尾相连,变成一个环形的阵势,有效地防御敌人的冲锋。

也不知道是敌人看出了这种阵型的特点,还是谨慎小心,在芦台镇进入永平府之间的道路上,他们始终没有发动攻击。

这些“蒙古马匪”的围而不攻,还不算是让人头疼的地方,关键是离开芦台镇之后,还是断断续续的下着小雨,让地面更加的难走,这让张坤和手下的士兵们愈发的疲惫,张坤和四名把总在一开始就和普通士兵一起抬起推动那些陷入泥泞的马车,也和士兵们同样的疲惫。

尽管如此的疲惫,可每天天黑的时候,张坤和手下的士兵不顾身上的疲惫,依旧是中规中矩的修建营地和工事,并且排定守夜的士兵队伍,关于行军中营地的修建,是胶州营最严厉的规定之一。

一支部队,如果在行军路途中不自己修营驻扎,而是去民房的话,受到的惩罚仅仅比临阵脱逃轻一点而已。

在清朗的天气下,宿营时允许的,可这样的环境气候下,只有扎营这一个选择,或许因为这营地扎的完备,外围游弋观察的骑兵们,一直没有什么大的行动,只有在进入永平府的前一天晚上。

天阴无光,除却营地为了干燥和取暖生气的篝火之外,宿营地周围是一片黑暗,只有蛙鸣和虫子的叫声,负责守备值夜的士兵们所能看到的范围,也就是营地之中篝火照耀范围,并不太远。

白天的疲惫让他们也是昏昏欲睡,可职责所在却不能马虎,白天游弋在外面的那些骑兵肯定不会是来保护这个车队的,每个人都是盼着放哨一个时辰之后的轮班休息,从天色看不出什么,不过估计时间差不多要到深夜。

突然间,周围的蛙声和虫鸣却安静了下,而且变得有些散乱,胶州营值夜的士兵们有所察觉,可转到那个方向之后,却什么也看不到,并且声音又是恢复了正常,这种能见度,这样的天气,偶尔的异常更是让人心惊胆战。

负责值夜的这名把总盯着出现异常的方向看了半天,可这个情况下,谁知道那声音的变故是不是自己听错了。

宁可听错,莫要放过,这是胶州营中的马匪出身的骑兵总结出来的经验,也被列为夜间扎营的规矩之一,这五百名先遣队的火铳配备比例也是五成,守夜的这些卫兵差不多一半都是拿着火铳。

火药、铅弹都是被装进了枪膛之中,前面用弹药包的纸团堵着,这天气尽管潮湿,可不会影响火铳的发射,十几名士兵自发的拿着火铳跑到了那个异常的方向,准备用火铳平射两轮。

但这时候值夜的把总却有些火大,低声呵斥说道:

“脑子都糊涂了是不是,看看篝火照射到那里,再算算你们手中的火铳到底能打到什么地方,拉出一门炮来,准备平射!”

士兵们答应了一声,在大车环绕的宿营地之中把几名熟睡的炮兵叫了起来,别看这边只有五百名士兵,四十多辆大车,却有大小十门炮,当然这些火炮都是一磅的佛郎机和专门为这种小部队设计的两磅炮,相对轻便易携,可炮兵们又要照应火炮,又要和普通士兵一样搬推大车,疲惫却更多了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