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六七章 满洲包围圈(第2/7页)

有这么一场决战,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可满清现在还对山东没有什么具体的概念,深知不知道对方有多少兵马。

摄政王府,如果走在府中,你甚至会以为这是在江南某富豪大族的名园之中,亭台水榭的布置都是极有匠心,细看之下,就能发现大明江南的几位名家手笔,睿亲王多尔衮在府中的时候,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坐在亭中饮酒,观赏园中景色,悠然无比。

如今已经是初夏,园中景色正是最美的时候,可多尔衮却没有丝毫想要看的心情,这洪承畴的确是大明的名臣,自从召入府中作为客卿之后,多尔衮感觉自己对其余各旗的动向,对天下的大势,把握的比以往更加的清晰。

对各方的应对也可以更加的从容有分寸,要放在从前,恐怕就要各旗就要把人马拉出来彼此开打的矛盾,洪承畴这边给他点拨一二,就能用相对委婉和巧妙的手段解决掉。

果然是大明的栋梁股肱,真是有真才实学,让人赞叹……

当年多尔衮的母亲被皇太极和代善逼着给努尔哈赤殉葬,两白旗被人虎视眈眈,随时有杀身、圈禁的祸事,多尔衮委曲求全,领着兄长英亲王阿济格、弟弟豫郡王多铎小心应付,在皇太极执政的中期就已经是诸亲王之首,到现在又有个摄政王的位置,自以为也算是英明神武,政治手腕高超。

但跟洪承畴一比,才知道有高下精粗的分别,相差的太多太多,实际上在两白旗有个传言,说是之所以多尔衮会坐上摄政王的位置,这其中也有洪承畴提出的建议。

所以多尔衮对洪承畴也是倚重非常,认为这是自己的智囊军师,可这样的大才大智之辈,却对这山东的李孟也是拿不出什么办法。

多尔衮颇为的多疑,他在开始的时候,还以为洪承畴是心向故国,不想把这些事情说的太明白,可想想洪承畴来到自己府上所做的这些事,也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洪先生,本王许那李孟个亲王位置如何,若是能臣服投靠,本王保他手下的兵丁人口不动,地位等同我国族八旗……”

说到这里,多尔衮自己却是摇了摇头,低声说道:

“这般做,其余几个旗肯定不会答应,怕是本王的信还没有到山东,这边就要火并起来……”

洪承畴听着多尔衮有些乱了方寸的话语,心中有些不屑,不过开始跟着说道:

“王爷,山东到底有多少兵丁人口,咱们这边并没有一个确数,若是四万五万兵马倒也罢了,选择他的亲兵精锐仿照三顺王的例子,给他个亲王位置也未尝不可,可奉命大将军阿巴泰率领的四万忠烈都是在大明河间府殉国,要能打出这样的战役,按照以往的规矩,大明要动员多少兵马才能够,先不说这李孟拥兵如此,还会不会主动投靠,就算投靠了,也是个尾大不掉。”

目前在满清的各股势力之中,汉军旗自以为是旗人,眼眶朝天,三顺王和续顺公的兵马自称体系,根本不会接纳洪承畴,洪承畴想要在满清继续自己的荣华富贵,对再有一个实权的汉人大将进来,本能就是有抵触的,而且,目前满清根本无法开出合适的条件来交换李孟的效忠,他更要唱反调了。

当然,洪承畴的心思之中是不是有别的想法,这就不被外人所知了,看着多尔衮盯着自己的眼光,洪承畴心中一凛,面前的这些人是蛮夷不假,可这些人却不是傻子,如果让对方疑心,自己的下场肯定会凄惨无比。

洪承畴稍微沉吟,他倒是有个腹案,缓缓开口说道:

“小人有个想法,王爷不要怪,与其给那山东的李孟一个亲王之位,倒不如把这个位置给辽西的宁远团练总兵吴三桂,他手下二十几万人口,也有将近七万兵丁,而且这两年隐隐是蓟辽首将的位置,给了他,山海关总兵高第那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