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行仁政的真实后果(第2/8页)

孟子的回答是:先讲讲古,看看古人面对同样事情的时候是怎么做的,结果又是如何。

孟子讲的是商汤王的第一桶金。

商汤是商朝的开国君主,他本来只有区区七十里方圆的地盘,他到底是怎么靠这么少的一点儿本钱就赚到了整个天下呢?

孟老师开讲了:

商汤一开始所有的只是亳这个小地方,他有个坏邻居,葛国。葛国的首领葛伯是个超级大坏蛋,不守礼法,不敬鬼神。商汤看不过去了,派人去问他:“你为什么不祭祀啊?”

葛伯暗自好笑,你以为你是谁?是居委会主任啊?可到底是街坊邻居,不好太驳面子,于是就说:“我不搞祭祀,是因为我没有牛羊做祭品啊。”

商汤听了,说:“这容易,你没有牛羊,我有,我给你。”派人送了牛羊过去。

葛伯很高兴,收下了牛羊,可是没拿它们作祭品,直接下肚了。

商汤又派人去问:“牛羊都给你了啊,你怎么还不祭祀呢?”

葛伯心里骂,干涉我国内政啊!可到底是街坊邻居,不好驳了面子,于是又找借口,说:“我们很想祭祀啊,可是没有粮食做祭品。”

商汤一听,没粮食啊,好办,我有,我给你——嗯,不对,二十一世纪的政府扶贫都说什么“输血不如造血”,我帮你们造血好了。商汤派了自己手下的农夫去葛国,年轻力壮的帮葛国人种地,年老体弱的给种地的人送吃送喝。

葛伯一看,好哇,这么多人非法越境,简直不把我葛伯放在眼里啊!怎么办呢?葛伯太坏了,带人拦住那些送饭的,抢,谁要不老实就杀了谁。送饭的行列里有一个可爱的孩子,端着饭,端着肉,高高兴兴地走向田垄。葛伯看见了,招呼手下说:“把这孩子杀了,把东西抢了!”

手下人都很吃惊,问:“这可是个小孩子啊,您怎么下得去手啊!”

葛伯说:“我既然注定了要成为大反派,总得把坏事做绝吧?有什么事能比杀一个无辜的小孩子更恶劣的呢?”

这个小孩子就这么死了。《尚书》里说“葛伯把送饭的人当成仇人”,说的就是这档子事。而商汤就是为了这个孩子的死而起兵攻杀葛伯。天下人都说:“商汤这可不是为了抢夺天下的财富,而是为了那个小孩子报仇。”商汤的第一桶金就是葛国。

后来,商汤出征一共十一次,战无不胜。

——打断一下。既然孟子说《尚书》里说“葛伯把送饭的人当成仇人”(葛伯仇饷),我们还是先看看《尚书》好了,到底葛伯表现得也太坏了,坏得更像个被宣传出来的人物,他不会也是个居心叵测的政治宣传的牺牲品吧?

《尚书》里有篇《汤征》,但正文早就丢掉了,只剩了一句话的序言,是说:“汤征诸侯,葛伯不祀,汤始征之,作《汤征》。”意思是:商汤讨伐夏朝的诸侯,葛伯这家伙不搞祭祀,商汤就打他,为这事作了这篇《汤征》。——从这里看,事情好像有点儿影子似的,但只说了葛伯没搞祭祀,可没说他杀小孩子。

《尚书》里再有的关于这段历史的记载也就只有一篇了,好在全文完整,篇章的题目叫做《仲虺之诰》。仲虺(读“毁”)是商汤的一个小弟,在商汤灭掉了夏桀之后,开创了商朝,自己做了天下之主,把夏朝的末代君王夏桀放逐到了南巢。后来商汤觉得自己这种做法比起古代圣王来好像有着不小的差距,越想越惭愧,这时候,当小弟的这位仲虺就出来给大哥解心宽了,跟大哥说:“您这么做是对的,对的,对对对的,完全符合天意,没什么可惭愧的。”这篇解心宽的文字就是《尚书》里关于葛伯的唯一的线索——《仲虺之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