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周濂溪、邵康节

一 【周濂溪】

道学家中,引道教之思想入道学者,周濂溪,邵康节,其尤著者也。周濂溪,名敦颐,《宋史·道学传》曰: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元名敦实,避英宗旧讳改焉。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为分宁主簿。……以疾求知南康军。因家庐山莲花峰下。前有溪合于湓江,取营道所居濂溪以名之。……卒年五十七。(潘兴嗣《濂溪先生墓志铭》谓卒于宋神宗熙宁六年,西历一〇七三年)黄庭坚称其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著《太极图》,明天理之根原,究万物之终始。(《宋史》卷四百二十七,同文影殿刊本。页三)

(一)《太极图说》

周濂溪之太极图(见下):

《太极图说》云: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自注: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已矣)而主静,(自注:无欲故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神鬼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全集卷一,福州正谊书院刊《正谊堂全书》本,页二)

《易·系辞》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此图说前段用太极生两仪之说,后则不用八卦而用五行。虽图说末尾赞《易》,而此图则非全根据于《易》也。

故此太极图之来源,颇有研究之价值。《道藏》中之《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品图》中有太极先天之图(见下):

此与周濂溪之太极图略同。此经有唐明皇御制序,似为宋以前书。此或即濂溪太极图之所本欤?《宋史·儒林传·朱震传》谓,“震经学深醇,有《汉上易解》云: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穆修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放以河图洛书传李溉;溉传许坚;许坚传范谔昌;谔昌传刘牧。穆修以太极图传周敦颐。”(《宋史》卷四百三十五页四)此谓当时所谓象数之学,皆源于陈抟。陈抟乃宋初一有名的活神仙也。(《宋史》卷四百五十七有传)毛奇龄谓《参同契》诸图,自朱子注后,则学者多删之。惟彭本有水火匡廓图,三五至精图等图(按《道藏》中彭晓注《参同契》亦无图)周濂溪太极图中之第二图,即取《参同契》之水火匡廓图(此图一方为坎卦,一方为离卦)第三图即取《参同契》之三五至精图。(《太极图说遗议》)黄宗炎、朱彝尊皆谓濂溪之太极图本名无极图,谓:陈抟居华山,以无极图刊于石壁。其最下圈名为玄牝之门。稍上一圈,名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中层左木火右金水中土相联络之一圈,名为五气朝元。又其上之中分黑白而相间杂之一圈名为取坎填离。最上一圈,名为炼神返虚,复归无极。(黄宗炎《太极图辩》,见《宋元学案·百泉学案》引。朱彝尊《太极图授受考》,见《曝书亭集》卷五十八)“周子得此图,而颠倒其序,更易其名,附于大易,以为儒者之秘传。盖方士之诀,在逆而成丹,故从下而上。周子之意,以顺而生人,故从上而下。”(黄宗炎《太极图辩》)黄朱此言,未知所本。要之周濂溪之太极图,与道教有关系,似为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