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陆象山、王阳明及明代之心学

一 【陆象山】

朱子为道学中理学一派之最大人物,与朱子同时而在道学中另立心学一派者,为陆象山。杨简《象山先生行状》云:

先生姓陆,讳九渊,字子静。……生有异禀,端重不伐。……先生独谓间曰:“丱角时闻人诵伊川语,自觉若伤我者。”亦尝谓人曰:“伊川之言,奚为与孔子孟子不类?”初读《论语》,即疑有子之言支离。先生生而清明,不可企及,有如此者。他日读古书至宇宙二字,解者曰:“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忽大省曰:“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又尝曰:“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行状》无此语,据《年谱》增,见《全集》卷三十六页五)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南海北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上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下,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象山全集》卷三十三,《四部丛刊》本,页四至五)

《行状》谓象山抚州金溪人,生于宋高宗绍兴九年(西历一一三九年),卒于宋光宗绍熙三年(西历一一九二年)。

象山自幼即觉伊川语“若伤我者”,象山之学,虽与伊川不同,而与明道则极相近。明道《识仁篇》,以为学者须先识仁。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此外更无他事。象山之说,正与此同。象山云:

近有议吾者云:除了“先立乎其大者”一句,全无伎俩。吾闻之曰:诚然。(《全集》卷三十四页八)

所谓“先立乎其大者”,即先知道即吾心,吾心即道;道外无事,事外无道。如明道所谓学者须先识仁也。象山云:

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是理。(《全集》卷三十四页三十八)

又云:

孟子云:“尽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天矣。”心只是一个心,某之心,吾友之心,上而千百载圣贤之心,下而千百岁复有一圣贤,其心亦只如此。心之

体甚大若能尽我之心,便与天同。为学只是理会此。(《全集》卷三十五页十八)

又云:

此理塞宇宙,所谓道外无事,事外无道。舍此而别有商量,别有趋向,别有规模,别有形迹,别有行业,别有事功,则与道不相干,则是异端,则是利欲。谓之陷溺,谓之旧窠。说即是邪说,见即是邪见。(《全集》卷三十五页五十五)

又云:

道遍满天下,无些小空阙,四端万善,皆天之所予,不劳人妆点;但是人自有病,与他相隔了。(同上,页二十三)

吾人之心,本是宇宙全体。但普通人则常有所蔽。象山云:

道塞宇宙,非有所隐遁。在天曰阴阳,在地曰柔刚,在人曰仁义。故仁义者,人之本心也。……愚不肖者,不及焉,则蔽于物欲而失其本心。贤者智者过之,则蔽于意见而失其本心。(《与赵监书》,《全集》卷一页十一至十二)

此象山所谓:“宇宙不曾限隔人,人自限隔宇宙”也。

吾人为学,即所以去此心之蔽,而复其本体。象山云:

此理在宇宙间,何尝有所碍。是你自沈埋,自蒙蔽。阴阴地在个陷阱中,更不知所谓高远底。要决裂破陷阱,窥测破罗网。(《全集》卷三十五页二十八)

只此是学,除此之外更无学。象山云:

论语中多有无头柄的说话,如“知及之仁不能守之”之类,不知所及守者何事。如“学而时习之”,不知时习者何事。非学有本领,未易读也。苟学有本领,则知之所及者及此也,仁之所守者守此也,时习者习此也,说者说此,乐者乐此,如高屋之上建瓴水矣。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全集》卷三十四页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