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二章 生而知之(第2/3页)

王思任靠坐在四柱大床上,见张原进来叉手施礼,便欠了欠身,说道:“张原,坐,上茶。”

张原说了侯县令托他问候的事,王思任点点头,说道:“我也没什么病,就是忧虑伤怀,又有些疲累,休养几日就好了。”又问:“徐知府请你赴宴了没有?”

张原道:“昨日已领了府试结票,宴也赴了,若无恩师教导,也没有学生的今日。”

王思任笑道:“我岂敢居功,以你的敏悟,就算没有我教你,也能找到别的明师,你总能出人头地的。”

张原忙道:“老师这么说,学生就惶愧无地了,学生怎敢作如此忘恩之想。”

王思任道:“是我失言,你莫要多想,为师就是这张嘴得罪人。”

张原道:“学生深知老师人品高洁,世事乖缪者众,老师不吐不快。”

王思任笑了起来,说道:“你倒真是我的知己,不过你比我圆滑得多,以后前程无限。”

张原道:“学生就当老师这话是勉励学生吧。”

王思任哈哈大笑起来:“当然是勉励你,难道我好教你学我这般孤介傲世吗。”

开怀一笑,愁闷大减,王思任下床趿鞋,让张原到间壁茶厅坐着说话,张原陪着坐了一会儿,告辞道:“学生明日再来探望老师,今日辰时末侯县尊要学生参与商议筹建义仓之事。”

王思任略问了几句义仓之事,赞道:“好,你参与此事,不仅是行善举,更能积累施政经验,对你以后为官一方很有帮助。”

王思任看问题敏锐而深远,张原大为敬服,王思任显然是认定张原日后有大作为的。

张原出内院时,王婴姿跟了出来,张原放缓脚步问:“婴姿师妹何事?”

王婴姿道:“无事,就是送一下师兄。”

张原在前厅书房北窗外那丛细竹畔站定,说道:“师妹也莫要因令姐之事过于伤怀。”

王婴姿道:“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就是苦了我姐姐,又没有一儿半女,却立誓要贞节自守。”

张原道:“有子守寡也就罢了,毕竟还有念想,可没有子女,这如何守寡,在陈家也是毫无地位,日子难过得紧。”

张原这么一说,王婴姿眼泪都掉下来了,说道:“过些日子等我爹爹身体康健了,就去萧山把我姐姐接回来。”

张原点头道:“这样最好,有什么要我效劳的,尽管差人过来吩咐我。”

又说了几句,张原告辞出门,与穆真真大步回山阴,天果然是阴阴的,沿途都可以看到翘首盼雨的民众,海龙王庙的鼓声响起来了,在祈雨。

张原赶到山阴县衙,几个乡绅也是刚到,张原的族叔祖张汝霖随后到来,县令侯之翰与县丞、主簿数人将众乡绅迎到节爱堂坐定,张原敬陪末座,侯之翰说了建义仓之事,除了张汝霖,其余几个乡绅都不甚热心,只表示愿捐助几十石米,这义仓至少得储粮五千石,不然又抵得了什么用,这几个大乡绅只肯纳几十石米,一般民众又纳得了多少!

张汝霖知道这其中的缘故,这是他张汝霖首倡的,又是以阳和为名,这些乡绅觉得参与此事无名无利——

商议了半天,还是决定由县上出银三百两建仓,地址就选在北城根下,其余不足的银钱得由义仓社首自募,社首当然就是张汝霖了。

在县衙廨舍用了午餐,张原随族叔祖张汝霖回状元第,张汝霖坐在凉轿上,对跟在轿边的张原道:“你看,你给叔祖惹麻烦了,你得想出解决的办法来。”

张汝霖虽如此说,却没有责怪张原之意。

张原道:“是,族孙已有个法子——”

张汝霖“哦”的一声,笑道:“你且说来听听,我看看可行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