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德班解围战(第2/3页)

在距离德班港还有十多里的时候,舰队的前哨战舰就发出了接敌信号,接着,顾成林的旗舰开始加速,前锋与主力舰队里的战舰则按照标准的战斗队列开始编队,并且纷纷将战舰的右舷朝向了德班港的方向。这是非常标准的进攻队列,这也是明帝国舰队最常用的战术,按照后来顾成林的话来说,明帝国的舰队只有进攻,没有撤退的说法。而为了防止敌人战舰逃脱,所有战舰的舰艏都是朝向南面的,这样才能够尽快加速,追上逃跑的敌舰!

当顾成林在望远镜里看到了红夷战舰的时候,立即就冷笑了起来。红夷舰队的规模不算小,比龙四海的那支小舰队确实强大不少。不过,也绝不算多,仅仅五十多条战舰而已,而且其中的主力战舰大概就只有十艘左右。当然,比起大西洋舰队来说,红夷舰队的规模确实是太小了,连小巫见大巫都算不上!

随着大西洋舰队的出现,红夷舰队也立即转变了作战方向,大概他们已经快要把龙四海的那支明军舰队给打爬下了,所以开始转身对付顾成林的大西洋舰队。不过,此时他们已经失去了战场上的主动权,大西洋舰队控制住了红夷舰队的主要航道,并且在风向上也极为有利。不过,最为重要的是,大西洋舰队在接敌的时候,就已经做好了准备!

“皇帝”号右舷四十五门新型火炮的齐射宣告战斗开始。这是帝国当时最庞大的一艘战舰,也是战斗力最强的一艘战舰,全舰共有三层火炮甲板,装备了九十门青铜加农炮(加农炮的名称也是从此得来的,指的就是长身管,口径较小,远射程的火炮),而且,这些都是帝国制造的第一批后装火炮,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火炮!因为采用了定装发射药的技术,而帝国的火炮设计师设计出了密闭性能达到了要求的炮尾栓机构,让火炮具备了后装弹的能力。整个装填的过程是先打开炮栓,将炮弹装进炮管底部,随后将发射药包转进炮膛,关闭炮栓,点火引爆发射药。这要比前装炮的装填步骤简单得多,而且火炮可以固定在甲板上,不需要前后移动,这样就能让火炮更大一些,不但提高了火炮的威力,也提高了火炮的射程。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提高了火炮的射击频率。除此之外,“皇帝”号的首甲板(也就是露天甲板)上还安置了两列共十二门大口径臼炮。这样强大的武备,让“皇帝”号成为了当时全世界当之无愧的头号战舰,甚至比之前的“帝国”号都强大了一倍以上!

整个战列线上的五十多艘主力战舰也跟着开火了。这些主力战舰虽然都要比“皇帝”号稍微小一点,装备的火炮只有七十二门,臼炮八门,不过比起红夷的那些主力战舰来说,仍然强大了不少。最重要的是,明帝国战舰的火炮射程要比红夷的远得多。特别是在采用了后装填技术之后,火炮不但可以做得更重,而且装药量提高了很多,身管也长了很多,这是当时提高火炮射程的最为主要的办法!

红夷舰队顿时陷入了混乱之中,恐怕他们的官兵也没有想到,明军战舰竟然能够在距离他们还有近四千步的地方就开火。在他们的认识中,明军战舰火炮的射程确实很远,不过也就三千步左右,开始那支明军舰队里的战舰上的火炮也就只能打到这么远。不过,当炮弹呼啸着落下来的时候,他们不敢再有任何的怀疑了,同时感到了绝望,因为他们还需要靠近明军舰队至少一千多步才能开炮还击,如果明军舰队一直进行远距离交战的话,那他们甚至连还手的机会都没有!

顾成林却没有保持住这段优势,因为他必须要以最快的速度解决掉眼前的这股敌人,当炮火压制住了敌人的舰队时,前锋舰队就向敌人舰队杀了过去。前锋舰队主要都是远洋巡洋舰,这是一种从二级战舰演变而来的远洋战舰。其武备不算很强,只配备了四十八门火炮与六门臼炮,不过其速度是非常快的,甚至不比远洋护卫舰差,而且,其战斗力也不算弱。其实,在远洋作战,这些巡洋舰才是战斗的主要力量,特别是在快速交战的过程中,这些巡洋舰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