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太监童贯的突围(第6/6页)

一次次的擢升和童贯所处的政治环境有关,浪漫的皇帝喜欢英雄,一次次被夸大的西线捷报让童贯成为他眼中的英雄。而经过多年不断反复的在新旧党之间的政治洗礼,帝国的文臣们都学乖了,老板对童公公的偏爱,他们或许会有牢骚,但已经没有人再去认死理。而童贯不仅会打仗,更会做人,皇帝身边的女人、太监、道士,都被童公公打点得团团转,当然还有那位政治盟友蔡京。

在童公公的擢升路上,蔡丞相起初一直都是可靠的政治盟友,崇宁四年童贯任经略安抚制置使,蔡京的亲弟弟,时任知枢密院的蔡卞就坚决反对,蔡枢密的理由很简单,这种位置不适合公公们干的。但此时蔡卞的声音显得很单薄,加之蔡卞与蔡京虽是亲兄弟,又系新党(蔡卞是王安石的乘龙快婿),但政见上却不太相同。这次关于童贯的任命,两府(中书、枢密)领导人虽是自家兄弟却分歧巨大。最后的结果是蔡卞被罢知枢密院,赶出东京出知河南府。

但“友情”是短暂的,利益才是永恒的,随着童贯的官越做越高,蔡京终于也感到了这位政治盟友的威胁,所以当皇帝第一次准备将童贯擢升为开府仪同三司时,一向很顺从皇帝的蔡丞相竟然直接拒绝在任命书上签字。

蔡京的拒绝是有理由的,开府仪同三司在北宋是一品虚职,是文臣们的专利品,蔡丞相可不愿在自己的手上坏了规矩,当然,最重要的是,童贯的坐大已经侵害到他的势力范围。

蔡童二人交恶。童贯得让蔡太师知道童公公打仗有一套,官场斗争更是好手,他勾结赵佶身边的道士和太监们不断说蔡丞相的坏话,最后导致了蔡京的第二次罢相下野。

后来蔡太师再返相位,也只能忍气吞声重新和童贯达成政治联盟。

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童贯终于当上了早几年就该当上的开府仪同三司;而政和七年的时候,赵佶又下了一道诏,让童公公领枢密院,使其正式成为了帝国的军事首脑。

一个太监,能走到这一步,已经足以留名青史,成为整个帝国太监队伍的超级偶像和坐标。

但对童贯来说,这还不够,他的人生还在继续,他突围的脚步就不会停止。

剩下的一步,对他来说很重要。

当然,这也是决定帝国命运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