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十月围城(第6/18页)

最后他们胜利了,赵佶迅速地在金兵到来之前完成了权力棒的交接,仓皇奔南,帝国的新领导人赵桓浮出水面。

仔细去观察这段历史,就有一个很必然的困惑,国难当头,在帝国的领导人传承这件事上,起到决定性作用的竟然是帝国的两位中层干部。而此时的帝国执宰们,那些一直以来在政治舞台中央活跃的面孔好像突然消失,人间蒸发了。

当然不是,有些角力是必须在暗中操作的。

此次事件的两大主角吴敏和李纲,他们都和一种势力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蔡氏父子。

我们再来看看钦宗皇帝赵桓上台前的政治环境。

徽宗皇帝赵佶避免了其兄哲宗赵煦无子的尴尬,他登上帝位的第三个月,东宫原配王皇后就给他生了一个儿子,就是赵桓。

赵桓是幸运的,因为他是徽宗皇帝的嫡长子,按照中国千年的皇室传统,立嫡不立长,这使提前众兄弟诞生的他在皇位角逐的起跑线上成为领跑者。但是赵桓又是不幸的,一则他的父亲是一个多情博爱且生育能力强盛的皇帝,一口气为他增添了二十五名皇弟,这些都会成为他日后皇位的竞争者;二则他的母亲在生下他之后就失宠了,并在赵桓八岁的时候就逝世了,使赵桓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庇护伞。

他那条看似辉煌而光明的路注定艰辛。

随着这个儿子的长大,赵佶越来越不喜欢这个大儿子。赵佶本人是古往今来皇帝队伍中的第一才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而赵桓却是声技音乐一无所好,连宫中的美女好像也无法勾起他眼中的激情。赵佶热衷于制礼作乐,赵桓却不拘小节;赵佶穷奢极欲搞丰亨豫大,赵桓作为太子却身体力行地搞起了简约主义,号称“恭俭之德,闻于天下”;赵佶搞崇道抑佛,赵桓却认为老君菩萨要一起拜。父子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大。

三儿子赵楷才是赵佶的心中肉、掌中宝。

赵楷生于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十一月,仅小赵桓一岁,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正月进封嘉王,政和八年(公元1118年)闰九月改封郓王,其母为赵佶比较宠爱的王贵妃。

比较起兄长的木讷忠厚,赵楷是赵佶同志的另一个翻版,琴棋书画无所不能,才华非常出众,和赵佶的共同话题那就太多了,无论瘦金体还是小笔花鸟,小楷同学提起笔来那是有模有样,虽然水平略逊当爹的一层,但也是“父尧子舜,趣尚一同”了。特别在政和八年,赵楷同学化名参加了科考,结果一鸣惊人,唱名第一,高中省元(礼部试进士第一名),成为了历代以来唯一一个省元身份的皇子。

有子如此,文学艺术家赵佶那心中可是乐开了花,对赵楷的宠爱也是日盛一日,无以复加,每每出行宴席,总是带上老三,留老大一个独守东宫。而赵楷按规矩十八岁出宫入住郓王府后,赵佶特许他“出入禁省,不复限朝暮”,并且“于外第作飞桥复道,以通往来”(这个待遇只有李师师享受过),而郓王府也是赵佶喜欢去的地方,后来的高宗皇帝、九皇子赵构便曾跟随父亲一起去郓王府习射,展示自己挽弓至一石五斗的惊人臂力。

政和七年,赵佶破例封赵楷太傅,这是太子都没有享受过的高位。同时还任命他为提举皇城司(主要职责为保卫皇城并侦察臣民动静),掌握了几千近卫军,成为拥有兵权的将军,也是北宋一朝唯一一位能拥有兵权的亲王皇子。

不仅如此,后来的伐辽战役,本来赵佶还想让老三去前线为帅,扬威幽云,只不过后来因为北伐军的糟糕战绩赵佶才作罢,不让心爱的儿子去蹚这摊浑水。

徽宗皇帝所作所为,傻子都明白他心头的想法,更何况整天围着皇帝转的那帮心腹,于是王黼、童贯、杨戬等人迅速地站到了郓王阵营。连道士林灵素都嗅到了这股风,在他的林神霄府中,将赵楷尊奉为“长生帝君”,仅次于赵佶的“长生大帝君”。童贯负责修建诸王邸宅,特意将郓王府修建得奢侈华丽,为诸王之最,并亲自为其赐名“蕃衍宅”,取《诗经·唐风·椒聊》“知其蕃衍盛大,子孙将有晋国焉”之意,巴结讨好之心昭然若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