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论(第2/5页)

首先,俄罗斯东正教各派教徒在苏维埃政权下顽强地生存下来。对于多数东正教徒来说,俄罗斯东正教在苏维埃时期的发展史几乎是一部血泪史。不论是官方东正教、民间和地下东正教,还是俄罗斯境外东正教,都屡遭苏维埃政权的限制、排挤、镇压,甚至迫害。然而,在艰难的环境下,俄罗斯东正教各派教徒却依然顽强地生存下来。作为官方教会的俄罗斯东正教会通过调整自己、迎合和顺从苏维埃政权等方式来为自己争取存在空间;地下教会和民间东正教采取躲避政府的方式秘密发展;俄罗斯东正教境外教会则利用公开对峙和斗争等手段与苏维埃政权展开势力范围争夺。苏联官方公布的东正教徒数字通常只指俄罗斯官方教会怀抱中的教徒数量。实际上,苏联境内外一直生活着一大批不为官方承认的“隐形”东正教徒。

其次,苏维埃时期国家对待东正教的态度也不是一味地打压。例如,卫国战争时期,斯大林亲自接见东正教最高领导层,国家试图利用东正教来调动国民的爱国热情;冷战时期,苏联为扩大自己在基督教世界的影响而鼓励官方教会的发展;等等。国家每一次给予的短暂宽松环境都客观上为东正教的发展带来了动力。相应地,东正教的规模也有所扩大。所以,整个苏维埃时期,俄罗斯东正教的发展态势可谓起伏跌宕。既有因受排挤而萎缩的状态,也有因政策放松而相对繁荣的局面。

苏维埃时期,俄罗斯东正教的文化中心全部在苏联境外。在俄罗斯东正教境外教会中,西欧派(叶夫洛基派)是俄罗斯20世纪东正教文化的主要载体。20世纪20年代由俄罗斯东正教侨民在法国创办的圣谢尔吉东正教神学院是俄罗斯东正教神学和哲学思想家活动的中心。这里的思想家们(如别尔嘉耶夫、布尔加科夫和弗兰克等)以其卓越的神学成就奠定了俄罗斯东正教神学的巴黎学派。40年代末,一批生活在欧洲的俄罗斯东正教思想家,如弗洛罗夫斯基、洛斯基和梅延多夫等,移民美国。在那里,他们创办了以圣弗拉基米尔东正教神学院(Свято-Владимирский православный богословский семинар)为中心的俄罗斯东正教神学美国学派。苏联末期,在东正教复兴的过程中,这些思想家的作品纷纷在俄罗斯再版。对于饱受精神饥渴的苏联国民来说,这些思想宏著无疑是一份宝贵的精神食粮。

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戈尔巴乔夫全方位改革的启动,国家对宗教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一时间,官方东正教会可以公开地宣传自己的主张,民间东正教和地下东正教由“隐形”急剧转为“显形”,境外东正教会也开始在苏联境内建立自己的教区,传播自己的神学思想。这些现象综合在一起,构成了苏联末期前所未有的东正教复兴局面。总之,没有苏联时期东正教各派教徒的存在,就不会有当代俄罗斯东正教的真正复兴。


[1] 该称谓与下文中的“东正教官方教会”为同义语。

[2] Смолич И.К. История русской церкви,том 8,часть 1,Мосва:Спасо-преображенского Валаамского монастыря,1996,с.28.

[3] 《关于教会与国家分离和学校与教会分离》的法令(1918年1月23日人民委员会令)第3、12条,参见乐峰《东正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第303、305页。

[4] Пласкин Р.Ю. Крах церковной контрреволюции,1917-1923 гг.,Москва:Наука,1968,с.124.

[5] 百科辞典《俄罗斯文化世界》,莫斯科,1997,第556页。

[6] Постановление Президиума ВЦИК “об изъятии церковных ценностей для реализации на помощь голодающих”,Покровский Н. Н. Архивы Кремля,Политбюро и церковь 1922-1925 гг.,книга,2,Москва:РОССПЭН,1998,с.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