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5章 国本已失的大宋(第2/3页)

不过太学的议政功能却不是明文规定的,而是一种潜规则,有点名不正言不顺。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君王和宰执沽名钓誉的基础上的。

另外,有议政功能的也只有太学,下面的府学、州学、县学并没有这方面的功用。因此,地方上的士大夫对州府官员,并没有监督约束的权力。

而现在,地方士大夫通过办团练掌握了刀把子,自然要更进一步去染指州府权力了。而这种染指以潜规则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团练和州府官衙的矛盾。如果要摆到台面上,就是争学校议政之权了。

而掌握政权的贾似道,当然反对这事儿的,所以朝廷过去对这种意见完全置之不理。但是贾似道的执政在过去几个月却是麻烦连连,特别是迟约风波给贾似道的威信造成了极大的打击。因此要求实行学校议政的呼声又陡然高涨起来。甚至有不少手握团练的地方实力派大臣,也参与其中。

这隐约就是要倒阁了……想到这里,赵昀陷入了沉思。连贾似道走过来都没有留意到。还是江万里提醒了一声:“太上,贾太师来了。”

赵昀抬起头来,就看满脸倦容,鬓角已经发白的贾似道正拖着步子朝他这里走过来。这个平章军国事在迟约风波之后,日子就很不好过了。各方面一大堆事情涌过来,没有一件是顺心如意的,以往几年那种在西湖葛岭逍遥度日的时光,算是一去不复返了。不过在赵昀面前,他还是尽量显得一切如常,一个长揖到地。赵昀则淡淡地点头,开口问道:“贾卿,江北情况如何?”

贾似道恭谨地道:“江北还算平稳,伪唐军在高邮军和楚勇打了几仗后就消停了不少,没有继续南下的迹象。”

“也没有要退兵的意思吧?”赵昀接着问。

贾似道默默地点了点头。宝应州的人口起码好几十万,土地肥沃,粮食产量又高,李彦国如何肯轻易放弃?

赵昀叹了口气,招呼贾似道和江万里道:“贾卿、江卿,陪朕走走。”贾似道和江万里都跟在他身后,就听见赵昀似乎很感慨地道:“想我赵家自太祖陈桥兵变,龙袍加身,到现在已经享国三百年了。三百年之国祚,实在也不算短。一国气数,终究是有限的……”

“太上!”

“陛下!”

贾似道和江万里听了赵昀的话,同时开口想要说些什么。却被赵昀挥手制止。赵昀道:“今日只有我们君臣三人,还有什么说不得的?”

他顿了下道:“朕坐大位三十余年,都是多难之秋,这大宋国运如何?朕岂不知?如今的大宋,就如年迈老者,又病入膏肓,亡故不过是早晚之事。卿等能做的不过是替大宋延续性命……可你们知道大宋的病根在哪里吗?”

贾似道和江万里互相看看,贾似道说:“本朝家法制度远胜历代,唯有用兵取胜之道不如汉唐。”

赵昀摇摇头,开口吟道:“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他叹口气道:“这就是大宋的病根,同时又是我大宋的国本!大宋得以终五代乱世而一统天下,得享一百数十年太平繁华,皆在于此!皆在贵文轻武,皆在以文御武,皆在使天下英雄尽往书中去寻富贵。而靖康之耻,北地沦陷,百多年干戈不息,根源也尽在于此!这道理,朕早就知道,朕是起于民间的,如何不知道士大夫花费太多时间精力去读圣贤书了,如何不知道一国志士大都习文废武才是我大宋兵弱将寡的根源?但是贵文轻武是国本,国本不可动,一旦动了,这国也就要风雨飘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