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3章 还有个黄道婆(第2/3页)

“只能种棉花了,咱们黎人的吉贝布名扬天下,在北面最是好卖了,种棉织布一定不会亏本的!”

“对,还是种棉织布叫人安心,总归不会亏本的。”

“不过稻米也不能不种,这可是口中食。现在米粮买卖都垄断在北人手里,咱们要是不种,这些北人奸商又该抬粮价了。”

“可是就这么一点地,种了粮食就不能种棉花,种了棉花就没有地方种粮食,可怎么办呢?”

“还能怎么办?只能让北人奸商扒层皮!”

说到北人奸商,众人都唉声叹气。黎人终究是老实,哪里似汉人那么机灵会做生意?这海南岛的商业,向来就被汉商掌握着。那些做小买卖的汉商倒还有些良心,可是那些大商人就个个如狼似虎了。这黎人多种棉他们就压低布价抬米价,若是黎人多种米他们就压米价抬棉价,总之吃亏的都是黎人……

众人唉声叹气的时候,一个人刚走过来,正听到这话,大声道:“乡亲们,不如就种棉花和番薯吧。”

来的是一个黎人打扮的妇人,二十五六岁的样子,皮肤却比普通的黎人要白皙许多,五官也比较挺拔,一看就是北方来的面孔。这妇人仿佛是个做小买卖的,牵着辆驴车,上面满满一车的番薯。

“是巧儿姐啊,又来咱们村收吉贝布了?这回准备用什么来换啊?”

“这车上装的是什么啊?一个个好像红土团团一样的。”

黎人们对这个做小买卖的汉人妇女倒是客气,纷纷起身围了上去,好奇地打量着一车的番薯。

这妇人姓黄,名巧儿,不是海南当地人。而是飘洋过海从嘉兴府华亭县上海镇跑来的,已经来海南有六七年了,据说是受不了公婆和丈夫的虐待,偷偷跑上海船,哀求船主把她带来海南岛的。

到了海南岛,这位黄巧儿就定居在了海南岛最南端的吉阳县临川镇,捣腾起来吉贝布的买卖。不过她也没什么本钱,买卖自然不大,就是从县城里面搞点黎人需要的生活用品或是农具,拉到乡下换吉贝布。有时候还会向黎族同胞请教织布手艺,不过也没有学到什么——织吉贝布可是黎人的看家本领,怎么肯轻易交给汉人?要是让汉人学了去,再大量生产,大量贩卖,那么黎人最后这点保命的手段可就没有了……

所以这位黄巧儿,就是在原本历史上被人叫做黄道婆那位——在这个时空,她是被后世称为“工业之母”的黄富婆,花了六年时间和黎族同胞交朋友,虚心求教,还是没有学会多少织布的本事。

不过黄富婆就是这么个百折不挠的性子,认准一个事情,是一定要做到底的。六年不行就十年,十年不行就二十年、三十年,总会学到真本事的!

而这一次,她在县城里的天道观听道(未来的富婆已经入道了,她是海南岛第一批天道徒)的时候见到了一个能帮她学到织布本事的宝贝——番薯!这些番薯是天道宫发下来给下面的道观,让分给教众免费试吃的。但是吉阳县这里没有几个天道徒,根本吃不完,于是就被黄巧儿低价买下来了。

“什么?世上还有这样的宝贝?可以一亩十石?而且无地不宜?”

“真的吗?巧儿姐,你可莫欺我们黎人老实。”

黄巧儿微微一笑,拿起一个番薯道:“真不真的大家试着种几亩不就知道了?若是不相信,就转租两亩地给我,你们看着我种,明年如果能收上二十石番薯,大家再一起种。这样,你们就能用一成的地种番薯,九成的地种棉花,再不怕奸商盘剥了。”

黎人们互相看看,顿时露出了惊喜的表情。现在黎人受穷,不就是因为地太少,种了棉花就没有办法种稻子,必须买米下锅。可是奸商们都看准这一点,到时候就抬米价压布价。如果黎人可以用一成土地种番薯养活自己,剩下的九成地种棉花。这日子可就好过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