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合影里的伦理与时代(第3/4页)

后来,作者已退出军界、经商有成的韩姑夫还是携续弦的夫人回大陆探亲了。其间还有一段小小的插曲:作者二姑住在北京军区大院,韩姑夫前去探望,车到军区大院门口,警卫见是台湾来人,很警惕,不让进。后虽经过交涉放行了,但韩姑夫却犯了倔脾气,拒绝下车,只好又原车回城了。让作者的二姑在家里白忙活了一通。

作者不无幽默地揣测道:“(进门受阻)也许让这位‘国军’老将又想起了过去受‘共军’挤兑的伤心事吧。”

老照片收藏与研究者谭金土,1999年在十二辑《老照片》里发表了一幅他在苏州文庙古玩市场淘得的一张家庭合影(图四),并为这张拍摄于1950年5月的家庭合影写了篇解读文章,题为“读这一家子”。照片系这家人为庆贺老太太七十九岁生日而阖家拍摄,因拍摄的时间恰在新旧时代交替的当口,作者面对这张大家庭的合影,做了如是解读:

1950年,刚从战乱中建立起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面临的是严重的物资匮乏。但这个家庭成员的穿着打扮以当今的标准似乎仍可以组成一支毫不逊色的时装表演队。这家人中第一代和第二代虽穿着传统的长袍、旗袍或大襟衣服,但男士脚下闪亮的革履和女士的绣花鞋仍显露着他们的高贵。后排虽有一人仍穿长衫,但时尚的西装和挺括的中山装把其余三个小伙子装扮得挺拔英俊。女士们旗袍的料子是鲜艳入时的,而毛衣作为外套穿戴在今天也是一种时尚,三个小姑娘大翻领的学生装洋溢着朝气。女士们和男士们的发式都经过电热风和油脂发蜡的精心处理,那种大波浪的发型也在改革开放后的七十年代底和八十年代初的女士们头上开始重现。前排那些娃娃们五彩缤纷、形式各异的童装,在今天仍不能说已经落伍。

图四  1950年,一个殷实家庭的合影。

作者认为,这有可能是一个比较富裕的工商业者的家庭合影,虽然这家的男性长辈已经过世,但日子仍过得富足而殷实。只是不知这样的光景能维持多久,因为照片上的人,将不得不在接踵而至的“镇反”、“公私合营”、“反右”以及“文革”等一系列政治运动中经受考验。从象征家庭美满团圆的合影照片无端流失的端倪里,作者预感了某种不祥之兆,从而对这个家庭后来的遭际做了极不乐观的揣测。

无论这个在很大程度上承载了前代文明成果的家庭后来的命运是怎样的,至少在合影的这一刻,从他们的脸上,很难读出对新时代的悲观,新时代似乎也没有理由不接纳他们,不善待他们。我们还是祈愿这个不知道姓名的大家庭,在此后的日子里,平安吉祥、安然无恙吧。

有位叫张洪玉的,投寄来他们家1966年5月18日的一张合影(图五),这是那个年代他们家唯一保存下来的全家福。作者对照片的拍摄经过,有这样的记述:

1961年,那时还没有三哥,父亲工作的单位给职工照全家相,照片照坏了,没能冲洗出来。当时说好以后补照,结果一拖就是五年。1966年5月,父亲领着姐姐和哥哥们去县城补照。那时祖父去世才一年多,从鞋上看,父母还戴着“孝”。那年姐姐十五岁,大哥十三岁,二哥九岁,三哥才三岁。去县城的路上,母亲和姐姐替换着背、抱幼小的三哥。那年月,农村孩子能进县城照相,是件非常荣耀和幸福的事情!

图五 1966年,一个普通人家的合影。

拍这张照片的时候,作者一家人刚从举国饥饿中煎熬出来没几年。即使没有那几年的饥饿,一家六七口人,主要靠在县城当勤杂工的父亲挣的那几十块钱,其生计之拮据,也是不难想象的。因为家境窘困,作者的姐姐一天学没上,十三岁就进林业队干活了。后来,他的姐姐在不惑之年的时候,不幸因脑溢血成了半植物人。晚年的母亲每提到姐姐便老泪纵横:“你姐姐这辈子命太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