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悲怨交集(第4/6页)

他们准备打人了。

打的就是四大将军。

马腾、韩遂一个是西凉太首,一个是并州刺史。他们联络朝中愤青马宇等三人,出兵十万,要给四大将军一点颜色看看。

李傕、郭汜、张济、樊稠四人一时间不知如何是好。事实上,他们怕的不是马腾、韩遂,而是他们手下的十万兵。

这样的时代,有枪就是草头王。关于这一点,此四人最有体会。他们的将军是怎么当上去的,就是靠枪杆子挑上去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乃人间真理了。

所以,他们现在担心的是,这样的人间真理会在马腾、韩遂身上体现。此二公表面上是讨贼,实际上会不会和他们一样,都是贼?李傕、郭汜、张济、樊稠四人开始为“国势”忧心忡忡了。他们的“忧国忧民”被默不做声的献帝看在眼里,那叫一个哑然失笑。这世事,什么时候荒诞和滑稽到如此地步了呢?

贾诩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时刻粉墨登场的。

这个三国时代的著名谋士此时还在李傕、郭汜手下讨生活。对他来说,战争的正义与否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打败对方。

事实上,他的一生就是“计胜”的一生。帮张绣在宛城用计打败曹操;帮曹操在官渡用计战袁绍,以及后来的潼关计破马超、韩遂,贾诩真真长袖善舞。

但是现在,没有人知道他长袖善舞。

因为他初登场,在历史的暗角处才弱弱发出自己的光芒。

李傕、郭汜此番不看好他则是因为他的计谋听上去不像个计谋。

无所作为。

贾诩献计,要打败马腾、韩遂军,“国军”最重要的是要做到无所作为——“深沟高垒,坚守而拒之。”如此,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李傕、郭汜半信半疑。

不过李蒙、王方没有半信半疑,而是全疑了。

这两个“四将军”手下最重要的干将在随后豪迈地鄙视了贾诩的计谋,他们慷慨激昂地表示,对待来犯的敌人,就是要打出国军的威风来。做缩头乌龟不是办法,也不是他们的处事风格。所以在此大敌当前的紧要关头,此二人愿与贾诩贾谋士打一个赌:他们高调出战若败,自己的人头落地;若胜,贾诩贾谋士的人头落地。

贾诩听后,一脸的寂寥。

没有人知道他寂寥的背后是什么,李蒙、王方也不知道。好在几天之后,此二人知道了。

知道得那叫一个真切和痛楚。

因为心软,所以无力

因为他们死翘翘了。

在离长安城二百八十里的地方,这两个豪迈的男人被一个未成年人杀死。这个未成年人叫马超,是马腾的儿子,杀人时才十七岁。他以一杆不知名的长枪让李蒙、王方二人死翘翘了,也让李傕、郭汜明白,贾诩的一脸寂寥究竟意味着什么。

这是高手的寂寞啊。

李傕、郭汜决定,立刻无所作为。

那句话是怎么说的,无为无不为。表面上看,“深沟高垒,坚守而拒之”是消极备战,但战争的积极与消极不看过程,只看结果。

这一次的结果是,马腾、韩遂他们败了,败在两个月之后。因为他们没粮了。两个月里,他们一直在围攻。这样的围攻尽管看上去气势汹汹,却是虚弱的。时间一直在国军这一边,事态的演绎确实如贾诩预料的那样,“不过百日,彼兵粮尽,必将自退……”

马腾、韩遂领着西凉兵跑了。准确地说是逃了。张济、樊稠则领兵奋勇追击。宜将剩勇追穷寇嘛,对他们来说,这样的时刻无疑是收获胜利果实的时刻。

一个非常事件却在此时悄然发生。

樊稠放弃了胜利果实。因为他心太软。

当时的樊稠与韩遂只有一个马头的距离,这是他玩命追击的结果,这个结果看上去很美。如果不出意外的话,韩遂的脑袋将很快被他拎在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