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好奇的代价(第4/5页)

而最后的结局却都是壮志未酬。

聪明如诸葛亮者,也难逃此命运。

诸葛亮在秋夜里扶病出帐,看漫天星斗万般闪烁,唯有一颗星幽隐不明。

在心里,诸葛亮把那颗星的明灭和自己的性命联系在一起。

星的光亮还在,命就在。所以他要设帐作法,保这光亮不失,保住他在人间最后的希望。

此间有一个少年,曾经雄心万丈,曾经追梦天涯,现如今,人到中年,命悬一线。

他看万山红遍,他看层林尽染,他看沿路风光万千,一转眼,却是归去时节。

天意如此。任何人都不能得意一生,归去来兮,诸葛亮的剧情即将落幕。但他却要设帐作法,逆天而动了。

毫无疑问,这是个危险的游戏。名曰祈禳之法。游戏规则是,在帐中设香花祭物,地上分布七盏大灯,外面布置四十九盏小灯,内安本命灯一盏。本命灯七日内不灭,诸葛亮可以将生命延续下去;如果灯灭,则必死无疑。

愿赌服输。

诸葛亮开始祈禳了。生命系于一豆之光,没有人可以保证本命灯在七日内不会熄灭。它太微弱了。任何的风吹草动都可以吹灭它,更何况这是在战争状态,帐外有司马懿那双虎视眈眈的眼睛。

完人走了

司马懿的确虎视眈眈。他不仅虎视眈眈,还大胆出击了。

这不是蠢蠢欲动,而是事出有因。诸葛亮在帐内六天毫无动静,这样的反常之举让司马懿遐想万千——这个人,是不是去了?

便派夏侯霸引兵出击,去五丈原一探究竟。

事后诸葛亮才知道,这一切都是天意。他在帐内披发仗剑,踏罡步斗,压镇将星,寨外却呐喊声四起,预示着某种凶险的临近。

但意外真正发生时,诸葛亮还是大吃了一惊。

因为熄灭本命灯的不是敌人,却是自己人。

魏延。

当时的魏延正飞步入内,告诉诸葛亮“魏兵至矣!”魏延的脚步急,一阵风进来,竟将本命灯扑灭了。

诸葛亮到这时才知道,原来人世间,伤害自己最深的往往不是敌人,而是自己人,甚至是自己的保护者。

保护与伤害,往往是一墙之隔,一念之差。

姜维怒了,拔剑要杀魏延。诸葛亮却弃剑而叹,觉得一切都是天意。

如果天意让魏延来做熄灯之人,杀了他又能怎样呢?与天意作对是没有好下场的,就像此时的他,行祈禳之法,却不知死生有命,不可得而禳之,注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毫无收获。

便黯然收场,开始交代后事。

诸葛亮的后事交代,充满了玄机,也充满了惆怅。

玄机有三。一是认定他死之后,魏延必反。为此诸葛亮制作了一个锦囊,将妙计藏于其间,交给杨仪,以解将来可能发生的国家危难。二是他交代杨仪,自己死后,决不可发丧。军中要安静如常,切勿举哀。三是指定并且只指定两个相位继承人:蒋琬和费祎。费祎之后,蜀国托与何人,诸葛亮没有说,他也无法再说什么。所谓生前身后事,他能够掌控或者说看破天机的也仅限于此了。

惆怅则无法言说。在给后主刘禅的信中,诸葛亮字里行间充满了自责和感伤:

“伏闻生死有常,难逃定数;死之将至,愿尽愚忠……兴师北伐,未获成功;何期病入膏肓,命垂旦夕,不及终事陛下,饮恨无穷!”

同时诸葛亮自责“吾不幸中道丧亡,虚废国家大事,得罪于天下。……再不能临阵讨贼!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一切已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自是人生常恨水常东了……

建兴十二年秋八月二十三日,诸葛亮抱憾而逝五丈原,时年五十四岁。三国的历史毫无疑问为此停顿了一下,一时间有不知如何往下演绎的惆怅和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