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荷兰战争(第3/7页)

当陛下甫及船边,船上众人便欢呼雀跃。人们挥舞礼帽、掷入海中,都难表再见陛下之激动。随后,陛下登船,70多座礼炮鸣响三巡……旗舰鸣炮仪式后,随从船队开始鸣炮。一时间,空中炮声轰隆,仿若暴风骤雨突然到来。32

思及查理二世统治时期未曾停歇的战火,这一火热的欢迎似恰如其分。“内兹比”号这艘以克伦威尔的伟大战役所命名的战船很快被更名为“皇家查理”号(RoyalCharles)。而佩皮斯将这一举措解读为共和国的落幕雪藏。曾与克伦威尔一道征战披靡的共和军领袖,此时被缚绞架,惨遭火刑。蒙太古获恩受封为三明治伯爵(EarlofSandwich),而佩皮斯也升任高级高军军官——海军部书记官。

查理二世接手的海军规模几乎是其父统治时期的3倍,拥有更为先进的船只,更为严明的纪律,更具策略的战术。1652年以来的战术指导思想还在,但是共和国议会所颁布的法律条例却不再有效。为此,复辟后的议会颁布了新的《战争条例》,以做补救。新的条例与1652年的相比可以说并无差别。更为严苛的航海条例也随即生效,将原先只针对进口商品运输的限制推广至出口商品。在接下来的两百年中,航海条例几乎就是英格兰商业政策中的重中之重,其主要目的便在于以运输业的强盛来给养国王的海军。

佩皮斯是海军部中的一员,负责船队的物资收支。他所从属的海军元帅或是海军委员会则担当战略决策之责。很快,佩皮斯就为查理二世的人格魅力所倾倒,他曾在下议院发言:“自国王亲督船造以来,船业技艺精益之速远超往昔,领先之姿跃然,码头港口新兴。有史以来,航海之业从未如此蓬勃。”33欢欣之余,佩皮斯也看到了国王的享乐无度。1662年10月,他听闻国王与其情妇卡斯特尔梅恩夫人(LadyCastelmaine)相处的时间远胜于王后;数月之后,他又听闻“国王只道寻欢作乐,憎恶所有正经之事、严肃之思”——可能航海事务是个例外。英格兰于1667年遭遇了严重的海上危机,国王却传出与其情妇彻夜玩闹的丑闻,他们“疯狂地追扑一只可怜的蛾子”34。

塞缪尔·佩皮斯(1633~1703)

从表面上看,佩皮斯出身卑微。1633年佩皮斯出生时,父亲是个裁缝,母亲是屠夫的女儿。由于姨妈嫁入豪门,其表兄爱德华·蒙太古方能升任共和国海军军官。佩皮斯凭借奖学金进入剑桥大学莫德林学院(MagdaleneCollege)学习,并自1654起,在蒙太古手下做事。后娶贫苦的法国天主教移民后裔之女伊丽莎白·米歇尔为妻。著名的佩皮斯日记开始于1660年1月1日,这一年也果真值得铭记。5月,他跟着蒙太古的船队将流亡在外的查理二世接回国,并当上了海军部的书记官。

就像日记所展现的那样,佩皮斯在生活、工作两方面都能顺心遂意,即便在最险恶的政治环境中也能游刃有余。很快,他开始鄙夷希兴里(SeethingLane)海军办公室里的那些同事,他们多是水手出身,对陆地上的事务一知半解。佩皮斯煞费苦心学习,各个领域都有所涉猎。佩皮斯的挚友,造船工程师安东尼·迪恩(AnthonyDeane)给了他一份造船学手稿,并赠言:“不掩藏任何可以壮大实力的东西。”在成功避开第二次英荷战争中的事故责任后,佩皮斯的官位更加牢固了。

佩皮斯发现周遭腐败之风盛行,自己也难以明哲保身;但好在他能分清何事会对海军造成实际损害,从而不去触碰底线。

佩皮斯不但做事高效,也注重细节。他开始思考海军改制的一系列问题,并富有远见卓识,其中包括:官员的职业化、先进技术在舰船制造中的应用、修船厂的服务能力以及支持全部工作的财政运作。尽管世事不尽如人意,他的性格也并非完美,但他确实为了改革海军鞠躬尽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