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蒸汽、钢铁和炮火(第3/7页)

海军学生也需要学习船舶的建造知识,以正确使用引擎和煤炉。船尾的螺旋桨轴需要以一种特定的角度固定在船尾,才能保证防水并保持直线,否则引擎就难以正常运作。由于船舵不再与船尾柱相连,船尾的外形就有了更多的可能,可以是倾斜的、巡洋舰式的、平的,或者加有横栏。相反,船舵的平衡有了保证,转轴就在船舵的中央或周边,因而转动船舵就省力多了。当然,体形更大的船只还是需要额外的引擎辅助才能转动船舵。

1900年左右的某艘装甲舰横剖图,主要的装甲部位以“O”标记,内部也有弯曲成型的装甲,用于保护引擎、弹药库和方向控制系统免受弹壳火星的破坏。(作者收藏)

球鼻形船首(rambow)在战舰和巡洋舰中都很常见,通常在其中有巨大的锻造框架用以塑形。船首在古代也是武器装备的架设之处,如今到了19世纪中叶,又重新成为海军的火力发射点,因为人们相信,这样全副武装的铁甲战舰,以当今世界的武器火力来说,即便被近攻,也是难以伤及筋骨的。因此,在很短的一段时期内,船首成了很多战舰的主要火力发射点,船首两侧都有防震带以做固定,增加结构的完整性。

整个船体结构由各式各样的铆钉连接固定而成,这大概是为了避免钻孔过多,影响表面的光滑度,有时候面板之间的连接处也会因为同样的原因摇晃或下沉。

钢铁船的造价要比木质船大得多,因此,到1914年,所有战舰的建造都集中到14座主要的造船厂中,毕竟它们拥有更多的设备。

根据规定,每艘船上都有小提琴手,便于孩子们跳舞,“鼓舞士气”。船上的警察负责“制止恶言和恶行”。按规定,违者判罚并不重:鞭刑只适用于“偷盗或者极不道德的行径”,笞杖“很少被使用”22。然而事实并非如此,1870年11月,查尔斯·汉弗莱(CharlesHumphrey)在波特兰加入了“皇家博斯科恩”号(HMSBoscawen),“在船上学习纪律的那12个月,其中辛苦难以言喻。我们常常食不果腹,受鞭笞更是常事。我们的导师无比残暴,我估计,这大概是因为我们的船长也特别严格”23。

1859年,法国的包铁巨轮“光荣”号(Gloire)试航,拉开了世界范围的海军军备竞赛的序幕。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小试几艘铁甲炮船,以及商船多次改进为铁船后,法国首先在战船的设计上做出创举。英国不甘落后,很快建造出更为庞大威武的“勇士”号(Warrior),1860年,“勇士”号从泰晤士河畔的布莱克沃尔(Blackwall)下水。其排水量达到9210吨,轮船几乎全部用铁建造而成,而“光荣”号只是包铁船。其框架与老式的木质船并无两样,同样装配了全套的桅杆,火炮也多置于船舷两侧。当然,这只是船建大变革的前奏,在之后整整30年间,船舶设计一直朝前发展。球鼻形船首很快被“勇士”号的后来者所取代,而其效力在1866年对战奥地利和意大利联军的利萨海战(BattleofLissa)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与此同时,美国内战证明了将火炮装载在炮塔上的优势,虽然在航船上建造炮塔并非易事。退而求其次,建造炮台舰(batteryship)也是不错的选择。在炮台之上装载几座重型火炮,炮台配有轨道,可以在射击孔之间移动。1870年建造的“上校”号(Captain)意欲在大帆船上建造炮塔,出航不久后却在比斯开湾(BayofBiscay)不幸失事。1871年建造的“毁灭”号(Devastation)突破性地抛弃了所有风帆装置,其动力全部依赖引擎,也就意味着它的航行范围有限,更适用于海岸防御。10年之后,“上将”船级建造了更大的炮台,取代了过去的小炮塔,这种炮垛能比火炮更好地保护他们的弹药仓库以及前往仓库的路。在火力升温的同时,船体的防弹能力也在提升。技术发展到这个时候,船型已经繁多到不可能在战斗中保持战列队形。到19世纪80年代,现役的战舰包括如“勇士”号那样庞大的装甲舰,中央动力的铁甲舰,装甲撞击舰,海防舰,如“毁灭”号那样无桅杆的炮塔船,以及普遍炮台船。由于技术的发展不定,以及竞争对手不时研发出新武器,人们开始质疑海军保卫国家的能力。虽然为巩固海军基地,英国建设了帕默斯顿(Palmerston)要塞,但是此时,不得不承认陆军的重要性以及受欢迎程度要超过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