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李斯的选择(第4/9页)

在他的心中,当然难免有一些愤慨。所以他才说“何可言者”(还有什么好说的),因为“明君知臣,明父知子”,意思是始皇身为君父却不封立他,遗令就是让哥哥来继位,他又能怎么办?胡亥心中的愤慨,无疑是给了赵高一个可乘之机,于是赵高接着劝说他。

赵高曰:“不然。方今天下之权,存亡在子与高及丞相耳,愿子图之。……”

赵高说:“不是这样的。现在能不能得到天下的大权,不过就在你、我和丞相三人的一念之间而已,希望你好好想想。”为什么是这三个人呢?因为现在赵高是主谋,胡亥是他打算拥立的对象。

但是请问各位:始皇驾崩,目前巡游在外的队伍中,谁是掌握大权的人物?如果赵高的阴谋想要得逞,谁又是最关键的人物?

答案当然就是李斯,李斯担任丞相多年,皇帝在外驾崩,所有的命令不经过他确认,大家是不会相信的。说得更清楚一点,如果李斯反对,那么赵高的阴谋就不可能得逞。因此赵高提出决定此事的三个人中,必然要包括李斯。

李斯身为丞相,地位远在赵高之上。但从赵高说这句话的口气来看,他却将李斯排到自己之后,对李斯何尝有半分尊敬之心?赵高位居人上的意图,已经昭然若揭。

“且夫臣人与见臣于人,制人与见制于人,岂可同日道哉!”

赵高又说:“使人臣服与臣服于人,宰制他人与被人宰制,岂可同日而语!”什么意思呢?扶苏一旦即位,你胡亥的生死祸福就都在你哥哥的一念之间了。你过去这么受始皇帝喜爱,始皇帝出巡谁都不带就只带你。你的哥哥却被远远地打发到北方的苦寒边境去监军,难道你能够确定你哥哥心里没有怨恨吗?如果有一天你的生死祸福都在他的一念之间,而他对你有怨恨,那你会是一个什么结局?

各位认为这不可能吗?难道大家忘了那首非常有名的诗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王家兄弟相残,这种事还少吗?赵高说得对不对?说得太对了!那么胡亥又会做何反应呢?

胡亥曰:“废兄而立弟,是不义也;不奉父诏而畏死,是不孝也;能薄而材谫,强因人之功,是不能也:三者逆德,天下不服,身殆倾危,社稷不血食。”

胡亥的反应却是出人意料的义正词严。他说:“废掉长兄而立幼弟,这是不义;因为惧怕死亡而不服从父亲的遗诏,这是不孝;自己才能浅薄,却依靠别人的帮助而勉强登位,这是无能:这三件事都与道德相悖,天下人是不会服从的,不但会给我自身带来危险,国家也会因此而灭亡。”胡亥说得好不好?说得太好了!从这段话来看,胡亥本来是一个想要尚义尽孝又有自知之明的人,但为什么最后赵高还是说服了他呢?

高曰:“臣闻汤、武杀其主,天下称义焉,不为不忠。卫君杀其父,而卫国载其德,孔子著之,不为不孝。夫大行不小谨,盛德不辞让,乡曲各有宜而百官不同功。故顾小而忘大,后必有害;狐疑犹豫,后必有悔。断而敢行,鬼神避之,后有成功。愿子遂之!”

赵高说:“臣听说商汤和周武王都曾杀死他们的君主,天下人却称颂他们正义,而不说他们是不忠。卫国国君曾杀死他的父亲,而卫国人民记得他的功德,孔子也记录了这件事,而不说他是不孝。为大事就不能拘泥于小节,行盛德就用不着推辞谦让,是非对错在不同的地方和职位就有不同的标准。因顾及小节而忘了大事,日后必有祸害;该下决心时却犹豫多疑,日后必要后悔。只要果断而大胆地行事,连鬼神都会退散,这样才会成功。希望您能按照我说的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