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替身之偶(第3/4页)

举着圣贤书,是为了在这个时代,占据道德高地以打倒政敌,然而真的只知道按着圣贤书做事的腐儒,早就被人打倒了。而根据宁江以往的研究,但凡在会试的策问中,只知道扯古人,扯圣贤书的,通常都拿不到好名次。道理很简单,科举的目的是选治世之才,然而会试的三场,“经学”与“诗赋”根本看不出一个人治理郡县的能力,这两项考的好的,更有可能是书呆子。

可以说,“策问”是唯一能够看出一个考生将来治理国家的实际能力的地方,如果在这里,仍然靠“正确的废话”来选材,那朝堂上就真的只能是满朝书呆子。

也正因此,在会试的策试中,答题并不要求绝对正确,尤其像这种历代名臣都解决不了的问题,别人也不指望这些连小小县城都不曾治理过的举人们,真的有办法解决。

所以,真正重要的,并不是对和错,而是见解的“独到”,那种正确的废话,在策论中很难拿分。

绝大多数考生,因为没有真正的从政经验,对这样的题目,也就只能从道德、礼法进行着手。身为穿越者的宁江,眼界自然要比这些人开阔得多。他先引用了几句圣贤之言……主要是为了扯虎皮,表示自己的见解,并不违圣人之道。然后开始叙述自己的见解,认为之所以“法多而弊多”,问题并不出在“法多”,而是出在执行上。

再好的“法”,一旦执行出了问题,都难以避免弊端。“法”可以通过不断的修改、增补进行完善,但如果不能改变上头立法、底下执行变样的问题,那法愈多,底下吏胥可以钻的空子反而俞大。

在另一个事件里,“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就是出在这个问题上,不管上头变法的本意有多好,真正执行的终究是底下人。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民众监督……当然在这个时代,谈什么民众监督,那就是狗屁。

何为民?在这个年代,有资格代表“民”的,其实都是乡绅,不与民争利,其实就是不与乡绅争利。于是宁江洋洋洒洒的朝廷立法、吏胥执行、民众监督,引申开来,其实就是“朝廷立法、吏胥执行、乡绅监督”……看起来很美好,真要执行起来绝对是狗屎。

虽然如此,宁江相信,这篇策论应该能够入得考官的法眼,毕竟,“民众监督”至少在理论上,就比靠着道德、礼法等空空泛泛的东西来解决问题,更具有可行性。而在具体执行上,能够代表“民众”的只有乡绅,乡绅的最大主力,就是朝堂上荣退下来的高官,“民众监督制”有助于他们发挥余热……想来这篇策论应该能够让那些考官欢喜。

于是,在宁江那花团锦簇的文章下,一篇理论上可行、看上去很美、真要执行起来绝对是祸国殃民的策论,就这样出炉了……但这绝对不是他的错。

除非打翻这一整个儒家天下,另建一个真正的法治社会,要不然这“法多弊多”的问题,根本不可能解决得了,神仙下凡都没用。

在字斟句酌中,宁江到第二天下午,才将这篇策论作完。作完之后,他并没有急于抄正,而是就这般,先将它放在桌上,然后盘膝而坐,一直坐到外头天色渐黑。

起来运动了一下后,宁江将两张桌子并在一起,自己躺了上去,和衣而睡,火魂却悄然离体,往外头飘去。

到了外头,几个火盆,在考棚与考棚之间燃烧,不过并不太多,周围又有石墙围砌,这是为了防止失火。火魂直接穿过内墙,几名白道高手,在相隔半丈的两座高墙之间巡逻,宁江有魂无体,这些人自然看不到他。以魂体,从对面高墙穿过,紧接着到了点名厅,一名监考的官员,坐在案后昏昏欲睡,会试之中,他们这些考官也跟坐牢一般,不能离开贡院,不能随便串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