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志安社稷(第2/4页)

宋弘冷冷的道:“不要跟朕说这些虚的,若真是天佑大周,则西南不会乱,蛮夷不会来。如今众寇虽受招安,朝廷却也无力分他们兵马,收他们土地。中原未复,巴蜀未定,朕哪来的威仪,何来的圣恩?”

那文官马屁拍在马腿上,讪讪的退了下去。

殿前司指挥使车健宇上前道:“陛下,断稼山欲受招安,归顺朝廷,不知威远军是何态度?”

宋弘手中持一奏章,道:“鸣山上表请降,神武左军护军居志荣连番上表,力言鸣山贼寇不可信,鸣山贼首红娘子的义父,乃是混世魔王宗相,宗相最终为朝廷所杀,她怎肯真心归降?其后,朕派叶鹏程叶卿亲往鸣山一探,叶卿传回消息,说鸣山的确是有归顺朝廷之心,况且以鸣山所在之地,即便它誓与朝廷为敌,朝廷目前也无力剿灭。如无此心,他们又何必献上降表?朕一想,也的确是这个理。况且,以如今之局势,只要他们名义上归顺朝廷,肯接受朝廷调令,纵然留兵占地,对朝廷也是有利的。因此,朕并未采纳居卿的意见,直接便让叶卿代朕宣旨,招安鸣山,其后居卿也未再发言。”

继续道:“鸣山接受朕的招安之后,朕便令他们配合神武左军,攻打断稼军。紧跟着,断稼山贼寇同样献上降表,欲归顺朝廷。这降表,是经由神武左军呈上来的,神武左军护军居卿的奏章也跟着送了上来,然则对于是否该接受断稼军投诚一事,居卿并未表态,只是略为分析了一下其中利弊。”

一名官员道:“敢问陛下,居将军所言之利为何?弊又为何?”

宋弘道:“弊者,若说鸣山一方,多少还可算是主动归顺,断稼山贼寇,此次分明是在鸣山军与神武左军的两面夹击下,迫于形势,为了自保被迫归降,难保日后不反。利者,一来,朝廷既已经接受了鸣山归降,再招安断稼山,正可为天下表率,同时也可振作士气。二来,红娘子之义父虽为朝廷剿灭,但宗相谋反,朝廷派兵镇压乃是天经地义,真正让红娘子痛恨的,反倒是当年分裂了红巾军,使得宗相兵败的断稼山贼首楚翰冠。楚翰冠本是宗相之副手,临阵反目,弟兄相残,红巾军与断稼军交战多年,水火难容。”

继续道:“居卿认为,红巾军有归顺朝廷的可能,但绝无可能与断稼军谈和。朝廷既接受了红巾军的归顺,那不如亦接受断稼军的投降。若是剿灭了断稼军,万一红巾军一反,朝廷等于是反帮红巾军除一大敌,使得红巾军坐大。接受断稼军的投诚,反可让这两家彼此牵制,任何一方若有反复,朝廷都可助一方围剿另一方,在这种顾忌之下,倒可让他们任何一方,都不敢轻易再反。”

群臣彼此对望,车健宇道:“居将军此言有理。以臣看来,虽说是有利有弊,但终究还是利大于弊。只是,断稼军此番乃是被迫降服,为示朝廷恩威,可让楚翰冠将其子送入临安,一来,朝廷将其子封官,以示恩德,二来,将其子留在朝廷,以为人质。此外,鸣山与断稼山俱受朝廷招安,自然要两军罢战。然也不可让他们就这般闲着,当以朝廷旨意,令他们北上与苗军作战。如今苗军占据巴蜀,又连下我华夏渌、螺二州,朝廷官兵俱在长河南岸驻守,以防蛮军南下,对苗军无力抵抗。令鸣山、断稼两军与苗军作战,则可牵制苗军实力,同时也可看他们是否真心归降,若是真心归降,日后论其功勋,封官拜将,亦无不可。”

宋弘道:“爱卿之言,正合朕意!”

环视一圈,厉喝道:“如今各寇依附,西南已定,然我华夏之大患,依旧是蛮族。收复中原,势在必行,朕欲励精图治,富国强兵,若不能复我河山,朕愧对列祖列宗,愿众卿与朕君臣同心,复兴大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