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的英译本(第2/4页)

Habent sua fata libelli——这句拉丁文的意思是说:书也有命运。至于人的命运,则更是风云莫测。1978年10月,第一个美国学术代表团访问中国,卜德是成员之一,据代表团团长余英时记载,“自从代表团组建以来,冯友兰就是他最想见的人。尽管我们反复要求,但冯从未露面。”(《十字路口的中国史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32页)直到1980年代冯友兰走出“文革”阴影,两位合作者才于隔绝三十年后再次见面。

《中国哲学史》本来是为中国学人而写的专著,现在要翻译成英文,内容宜乎有所调整。

为了便于西方读者接受,卜德在征得冯先生同意后在翻译中对原著做了一些增删。首先是在正文之外增加了五个辅助部分:译者前言、中国哲学家年表、参考书目、索引、战国地图。正文中的增加主要是背景知识,有些直接加在正文中,有些则以译注的形式放在页下。如讲到墨子的时候,卜德有页下注云:“墨子的本名是墨翟,放在很多哲学家名字中的这个子(Tzu)字——如墨子、庄子等等——并不是他们名字,而是一种尊称,意思是‘墨大师’、‘庄大师’。”(英文本上册76页)在讲到孟子贵王贱霸的思想时,卜德的注释是这样的:“周朝的统治衰落后,它的权威被一些强有力的诸侯僭越,这些诸侯凌驾在其他诸侯之上,多次召集联盟会议,就被称为‘霸’(Pa)。根据传统的算法,春秋时期共有五霸:齐桓公(公元前685—643)、秦穆公(公元前659—621)、宋襄公(公元前650—637)、晋文公(公元前635—628)、楚庄公(公元前631—591)。”(英文本上册112页)除了这一类介绍背景的文字,卜德也会偶尔就翻译问题出注,例如关于人性问题,告子有一个重要观点:“生之谓性”(《孟子·告子上》);卜德将这句话译成“That which at birth is so is what is called nature”,又出一注释道:“这句话意思含混,是中国哲学文献中最难确切传达的观点之一,关于对它的多种解释,读者可以参阅理查兹(I.A.Richards)的《孟子论心性》(Mencius on the Mind)一书的第23至28页。告子认为人性无所谓好坏,也不牵涉道德问题。他这句话大概就是说人性就是人生下来的时候所具有的性情,其中不含有孟子所说的那种道德品质。关于告子观点的详细论说,可以参见本书下文第七章《战国时之百家之学》中有关告子的部分。”(英文本上册124页)

直接加在正文中的内容可以举论述孔子的一章为例。为了让不熟悉孔子的西方读者对这位中国圣人的生平有所了解,卜德在第四章《孔子及儒家之初起》的一开头增加了一段介绍文字:“我们对于中国早期哲学家的生平一般知道得很少,孔子则相对要多一些,这主要得力于《史记》卷47《孔子世家》中的专门记录。根据这一记录,我们知道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他是鲁国人,出生地在今天山东省曲阜市附近。他的祖先是宋国(位于鲁国西南,在现在河南省)的宗室,移居至鲁国是在他曾祖的时候,在鲁国他的家族衰落了。孔子和后来几个世纪中出现的不少哲学家和政治家一样,都属于破落贵族阶级。Confucius是‘孔夫子’的音译,意思是孔大师。他的本名是孔丘,字仲尼。……他死于公元前479年,葬在曲阜。他的墓直到今天依然存在。”(英文本上册43页)

与增添相比,删节是比较少的,最主要的是冯友兰的三份序言没有翻译。另外第一章《绪论》中介绍哲学的内容和方法的几节没有翻译。“哲学本一西洋名词”,正如冯友兰开篇所说,这些内容对西方人来说是常识,就没有翻译的必要了。

冯著的一个重大特点是大量抄录原文,冯友兰说自己这样做是继承了中国以往的学术传统:“中国人所写此类之书几皆为选录式的;如《宋元学案》、《明儒学案》,即黄梨洲所著之宋、元、明哲学史;《古文辞类纂》、《经史百家杂钞》,即姚鼐、曾国藩所著之中国文学史也。”(《绪论》第十节)这样写有它的好处,但也有学者批评冯友兰“直用原料的地方太多”而线索不清(张荫麟书评,1931年6月8日《大公报·文学副刊》),作为译者卜德倒没有这样的感觉,他在前言中写道:“冯著大量引用原始资料,这使本书不仅成为中国哲学的一个有价值的文献选编,而且让这些古老的文本表达自己的观点,这非常重要,因为关于这些文本的解释往往是多样的。译者尽可能地贴近原文,但也充分利用了已有的西文的翻译,但很少原文照录,而是做了自己的修正,使翻译更加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