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在美国订购的重炮(第2/3页)

在现在这样一个民众普遍文化程度较低的时代,想要在直系、旁系的年轻子弟当中,集中这么多“知识青年”。哪怕傅家有“诗书传家”的传统,而且男丁一向比较兴旺,这也是近乎伤筋动骨的大行动。而此后他和他带走的这些人全都再没有回家。

在辛亥革命期间,傅孝安作为唐绍仪的随员之一,还曾参加了南北和谈,之后便一直在北京任职,从此再未返乡。

对于傅孝安当年带领族人北上的往事,傅家人一直讳莫如深,曾经一度让杨朔铭感到非常迷惑。杨朔铭后来了解到,明末清初之时,傅家的大本营原来在山东莱阳,清军入关之时,傅家曾派出三千人的家军北上保卫北京。熟知历史的他由此隐约的猜到了傅孝安当年带领族人北上的目的,但现在的他,还无法证实自己的想法。

但让他感到欣慰的是,在这次抗击日寇的战争中,又多了一个可靠的战友。

“你们傅家的民团一共来了一千二百人,有三百人用的都是‘五十响’,他们都在我那里轮训过,战斗力不比正规军差。”杨朔铭接着说道,“你署理的那个北洋第五镇,底子不厚,你又初来乍到的,这些人正好可以帮上你的忙。”

傅孝安苦笑着点了点头。

“你要去接手的那个重炮旅,也就是个空架子,有人没有炮,我已经安排好了,过阵子就会有五十门十八公厘重炮到达,你接过去就行了。”杨朔铭看了看在远处正吵成一团的陆军总长段祺瑞、陆军次长徐树铮和江苏将军冯国璋,平静地对傅孝安说道。

“什么?十八公厘重炮?你从哪弄来的?”傅孝安听了杨朔铭的话不由得大吃一惊,“难道也是老家那里造出来的?”

“老家那边儿现在上马这种炮还有困难。是咱们自己设计的,委托美国斯普林菲尔德厂生产的,前些日子刚刚到货。”杨朔铭笑了笑,说道,“没办法,为了抢时间,只能采取这种办法。”

“是咱们自己设计的?”傅孝安用难以置信的目光看着杨朔铭,“一共有多少?”

“我订购了二百门。”杨朔铭想起了自己为此扔出去的大把金钱,心里不由得一阵肉痛。

杨朔铭设计的这种180毫米榴弹炮准确的说并不能算是纯正的中国化火炮,它实际上是杨朔铭利用“超级电脑眼”基于斯柯达的180毫米重炮基础上改进研制出来的应急产物。但和它的母型相比,有着更好的通用性,并且由于采用了“单肉自紧”技术,大大减轻了炮的重量。由于现在中国工业基础的限制,这种火炮是由“人和”公司提供图纸,在美国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委托生产的,如今已经全部到货。

“这些重炮一部分在天津交货,一部分在上海交货,我都已经分配好了,给你的只有那么多了。”他转过头看了看还在那里争吵的段祺瑞、徐树铮和冯国璋,叹息了一声。

就在来北京之前,通过“超级电脑眼”存储提供的历史数据,他对这个时期北洋军的状态已经了然与胸。现在的北洋陆军,因为种种历史原因,武器装备良莠不齐,军官和士兵的素质、训练和作战能力,也和这个时代的日军相差甚远。

而当他亲眼看到了之后,才知道实际的情形比历史记录的还要差得多。

远的不说,象段祺瑞辛辛苦苦调来拨给杨朔铭和傅孝安的两个精锐的重炮旅,却全都是有人无炮,而且缺员达百分之二十以上,一度令杨朔铭和傅孝安目瞪口呆。

如果不是杨朔铭一开始就做了准备,在美国预先订购了他自己设计的先进重炮,这两个重炮旅在以后的战斗中,根本派不上用场。

尽管大敌当前,很多北洋军将领和段祺瑞刘冠雄等主战将领一样,在袁世凯面前表现得慷慨激昂,象是要和日本人决一死战,而当段祺瑞真的想要用他们上前线的时候,却一个个的都以各种理由悄悄打起了退堂鼓。真正打算为国出死力的,根本就没有几个人。象北洋第五师的靳云鹏,这个老土匪出身的家伙在接到段祺瑞的命令之后就“病重”了,致电段祺瑞他现在“重疾缠身,无力视事”,“乞速让贤,免误国事”,段祺瑞无奈之下,才让参谋军官出身的训练总督察傅孝安接替他统带第五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