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人才的硬道理(第2/4页)

“其实按照瀚之的招生标准,瑶儿也到了上大学的年龄了。”

牛敬业呷了一口香茶,一边品味着茶香,一边说道。

“亏了瀚之的关系,咱们江西的男女学生进京就学的,比往年多了十倍。”傅孝文看了看身边的女儿,问道,“瑶儿想不想去京城上学读书?”

“瑶儿也想去京城上学,只是舍不得爹和娘。”傅卓瑶轻轻地按揉着傅孝文的肩膀,柔声说道。

“那还是去吧。”傅孝文惬意地享受着女儿的按摩,笑着说道,“机会难得,毕竟现在他杨瀚之还有钱供着赣省子女上大学,以后谁知道呢?”

“是啊是啊。”牛敬业放下了茶杯,点了点头,“我都担心他以后会负担不了这些费用。”

“瑶儿进京后,一定要先去杨将军府上,拜谢杨夫人的救命之恩。”傅孝文拍了拍女儿的手,郑重其事的说道,“要是没有杨夫人送来的药,爹现在怕是就看不着你了。”

“女儿明白。”傅卓瑶点头答应道。

“京城乃是虎踞龙盘之地,他杨瀚之这一次去的容易,想要出来,怕是难了。”傅孝文想起了远在北京的杨朔铭,叹息了一声。

“只怕未必。”牛敬业象是想起了什么,不露声色的微微一笑,说道。

湖北,汉阳,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

“日款共计四千五百万元已于昨日结算清楚,担保条款也已作废,从即日起,汉厂即归为‘人和’名下,再无受日人牵制之理。”

“订购之新高炉已经从美国启运,所聘之美国技师已经先期到达。”

“公司会在未来的几个月内在附近建立一所大型的职工学校,职工子弟以及非职工子弟都可以在那里得到教育,教师的工薪绝对要比境内任何一家学校给的更加丰厚,住房也将由公司提供。”

听着公司方面负责人的保证,孙珲的脸上现出了一丝满意的笑容。

对于这座中国目前最大的煤钢联合企业,他总算是可以给远在北京的杨朔铭一个交待了。

“杨督办对汉厂一直期望甚殷,此次不惜斥巨资收购,就是为了让汉厂重焕生机,重新成为咱们中国钢铁工业的龙头。”孙珲看着一屋子的汉治萍公司负责人,沉声说道,“希望这次的输血,能够物有所值。”

听了孙珲的话,所有的人全都连声称是。

“为使我国钢铁工业后继有人,杨督办一再交待,要办好这职工学校。”孙珲接着说道,“这一块儿必须要尽快落实,杨督办届时将亲来视察,如果没有办好……”他的目光变得凌厉起来,一一扫过在座的众人,“我想就不光是卷铺盖走人这么简单了。”

“请孙先生放心,公司会尽最大的努力为学校提供最好的保障,两个月,不,一个月,一个月以后,学生们就可以在学校里上课。从今以后,公司将有专项的经费保障教育开支,当然教师的待遇也将是最好的。”

“没有教育,就没有公司的未来。以公司现在的财力,完全可以承担为公司职工子弟,以及附近的居民子女提供免费地义务教育,这是公司现在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孙珲说道。

听到“免费”这两个字,一些人的头顶又渗出了汗珠。

到现在为止,由于汉治萍公司成为人和公司下属企业的过程来得太快,让这座中国老牌的钢铁企业的许多人还没有完全的适应。

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是由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和萍乡煤矿合并而来,是中国也是亚洲最大的煤炭钢铁联合企业,“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到1917年,这座企业已经发展成为拥有员工8000多人,年产钢铁90000吨,铁矿55万吨,煤63万吨的大型企业,钢产量占中国全年钢产量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由于汉冶萍公司是中国唯一的新式钢铁联合企业,控制了汉冶萍公司,就等于控制了中国的重工业。因此日本人才会专门在“二十一条”当中提出来汉冶萍公司“中日合办”的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