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再战赫尔戈兰(第3/4页)

对于这座小岛的历史和重要的战略意义所知不多的徐振鹏,并不清楚,围绕着这座小岛,都发生过怎样惊心动魄的故事。

赫尔戈兰岛位于德国湾深处的咽喉位置,逼近德国各主要港口和河流入海口,拥有与其面积极不相称的重大战略价值。在1890年前,这个小岛一直处于不列颠帝国的保护之下,德国人对此如鲠在喉,但在这一年的7月1日,随着英德两国签署了《赫尔戈兰条约》,时任英国首相的索尔兹伯里勋爵不顾维多利亚女王的强烈反对,违背赫尔戈兰岛岛民的意愿,把这个被称作“北方的直布罗陀”的重要岛屿拱手出让,换来了德国不在万里之遥的非洲东部继续扩张殖民势力的保证。

从表面上看,德国显然是上述条约的受益者,从那时起,赫尔戈兰湾完完全全地成为了德国人的前院。条约原本规定德国应保持这个宁静的半自治岛屿上“原有的法律和习俗尽可能地不受打扰”,但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很干脆地对这个规定予以无视,这座小岛很快被建成一个针对英国的军事基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赫尔戈兰岛上的岸炮、港口、兵营、工事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岛上的原住民全部被遣送去了德国本土,其中符合条件的男子被征召服兵役。为了防止英国人利用明显的地理标志进行航海定位,谨慎细密的德国人将岛上始建于17世纪的万格罗克教堂也强行拆毁了。

在英国人向德国人转让赫尔戈兰岛的时候,有不少英国“愤愤”怒斥《赫尔戈兰条约》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丧权辱国的“卖国条约”,居然将一个完美的对德作战前哨轻易让出,“象是卖了一笼鸡”。但从以后发生的事来看,索尔兹伯里的眼光远非“愤愤”们所说的那样狭隘,在《赫尔戈兰条约》中,英国所得到的好处远远大于所失去的:随着德国海军实力的增强和英国对德“封锁政策”的变化,在战时保持这一前哨基地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都值得怀疑;而这个条约却有效地抑制了德国在东非的扩张,稳固了英国的殖民利益。在开战后,英国得以相对容易地将德国势力从东非连根拔除掉。而得到了赫尔戈兰岛及附近海湾的德国人,虽然一度曾为自己的战线向外延深而欣喜若狂,但在开战后却发现“近程封锁”虽然不存在了,而英国人的“远程封锁”依然使德国海军的战略环境并无太大的改观。

精明的德国人隐约猜到了英国舰队正有意识地想要脱离同德国舰队的接触,以免被消耗。不肯善罢甘休的德国海军决定坚持既定的消耗战思路,将战线继续向外延伸,在布雷舰和潜艇远赴英国海岸的同时,轻型舰艇的防区也渐渐扩大。

自从英德两个海军大国相互开战以来,大不列颠就一直期待着第二个“特拉法尔加”的出现。“远程封锁”虽然能稳妥地收获胜利,但其过程却如同蒸馏水一样的平淡无奇,这与英国民众对皇家海军的热切期望可是有着相当大的落差。数百年来根深蒂固的海上优势意识煽旺了争强好胜的火焰,纳税人投入军备竞赛的血汗钱需要用捷报来还本付息。随着西线节节败退的噩耗不断传来,英国公众更加急切地需要一个胜利来挽回心理平衡。然而德国人却一直闭门不出,英国“大舰队”一直在赫尔戈兰湾外徘徊等待,颇有孤掌难鸣的失落与懊恼。

求胜心切的英国海军看到德国人不愿意轻易的走出赫尔戈兰湾挨揍,摸清了德舰活动规律的英国海军准将凯斯打算率领一支由轻型舰艇组成的舰队杀入海湾内拿德国人的巡逻舰队开刀干他一票,当时的英国海军大臣温斯顿·丘吉尔已被国内民众和海军内部的求战呼声逼得焦头烂额,正需要一场攻势来抚慰国内的焦躁情绪,海军部也在策划派遣陆战队在比利时港口奥斯坦德登陆,有必要提前消除德国轻型舰艇的侧翼威胁。凯斯的这个“简单而大胆”(丘吉尔语)的计划很快打动了海军大臣。丘吉尔随后批准了这个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