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日本人的“支援计划”(第2/4页)

加藤宽治明白佐藤铁太郎话里的意思,不由得仰天哈哈大笑起来。

“是啊,没错,在他们眼里,我们的船是‘垃圾’。”

加藤宽治自嘲似的话里所说的“垃圾”,就是目前他踩在脚下的“鞍马”号战列巡洋舰和身后的“伊吹”号战列巡洋舰。

“鞍马”号和“伊吹”号是同级舰,标准排水量14626吨,满载排水量15595吨,舰长147.8米,宽23米,吃水8米。“鞍马”号的动力系统采用2台直立式四气筒三段膨胀式蒸汽机,28座“宫原”式燃煤锅炉,总功率22500匹马力,“伊吹”号的动力系统为2座直结齿轮减速涡轮机,18座“宫原”式燃煤锅炉,总功率可以达到24000匹马力。“鞍马”号的最高航速为20.5节“伊吹”号稍快,可以达到21.5节。

“鞍马”级的舷侧装甲为178毫米,甲板装甲76毫米,炮塔装甲178毫米,司令塔装甲228毫米,火力系统为2座“四一”式305毫米45倍径炮,4座双联装“四一”式203毫米45倍径炮,12座单装“四一”式120毫米40倍径炮,4座单装“四一”式76毫米40倍径炮,并配有3具457毫米水下鱼雷发射管。

日本人将“鞍马”级称之为“巡洋战舰”,但在英国人眼里,这两条船最多只能算是大型装甲巡洋舰。其实在日本人的记录当中,“鞍马”级的代号为“寅号装甲巡洋舰”。虽然两舰在1912年8月的舰级就已经变更为“巡洋战舰”,即战列巡洋舰。

“鞍马”级是“筑波”级的武备强化型,日本曾经不止一次的声称“筑波”级是世界上第一艘战列巡洋舰。而事实上,“筑波”级说是战列巡洋舰实在是勉为其难。其实“筑波”级于1905年建造伊始就是按照装甲巡洋舰标准来建造的,设计方案并无丝毫创新之处,只是装甲更厚些,拥有战列舰的305毫米主炮,13750吨的身材也让它成为装甲巡洋舰中的大哥级人物。由于当时的日本海军并无战列巡洋舰这种舰种使用的需要,这和英国及德国这两个战列巡洋舰的鼻祖国是有很大区别的,“筑波”级的20500匹马力也使其只能达到20.5节的最高航速,不要说英国“无敌”级战列巡洋舰的26.5节的航速,就是和1899年建造的“蒙默斯”级装甲巡洋舰的23节也有差距。因此即便是“筑波”级的后续型“鞍马”级,也只能达到接近22节的水平(其后的“金刚”级才是师从英国后真正的日本战列巡洋舰,27节的航速与其战列巡洋舰的称谓也算般配)。这样的军舰被称为战列巡洋舰,英国人赋予其“垃圾”的称号其实并不算过分。

“鞍马”号于1905年8月在日本横须贺海军工厂开工建造,由于此时日俄战争已经结束,因为大量俘虏的俄国战列舰需要进行修复改装,因此其建造工时大幅度延误,直到1907年10月才下水,比与其晚开工1年4个月的姐妹舰“伊吹”号同时下水。“伊吹”号同“鹿岛”号和“香取”号属于同一批军舰,代号为“子号装甲巡洋舰”,排在“筑波”号和“鞍马”号之前,但由于其船台被让给“安艺”号的船壳建造,因此也迟迟没有开工。好容易等到开工之后,进度则极其迅速,6个月后便已下水。之所以会这样,是爱好虚荣的日本人为了对抗英国“无畏”号开工4个月就下水的记录,所有工人都停休加班所致。

“伊吹”号和“鞍马”号的外形极其相象,区别只是“鞍马”号的烟囱稍显细长而已。“筑波”级的设计主管近藤基树造船中将在设计“鞍马”级的时候,还参考了“萨摩”级战列舰的设计方案,值得一提的是,“伊吹”号在日本主力舰中首度采用了涡轮机驱动,其主机是从美国进口的燃气轮机。美国海军在数年后才在“北达科他”级战列舰上搭载此类主机。这一点小小的技术抢先,曾经令日本的造船技师和技术人员以及历史研究者们沾沾自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