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明渡陈仓(第2/4页)

原敬对英美协调的外交政策首先表现在调整对华政策上。原敬认为迄今为止日本以武力对中国实行的扩张主义政策,引起日本与欧美各国间的剧烈摩擦,是招致日本在国际上受到孤立的主要原因。在此之前,原敬就曾激烈反对大隈重信内阁对中国提出“二十一条”,他认为这样做会刺激中国的民族主义情绪,不仅损害日本和中国的友好关系,西方列强还会猜疑日本对中国怀有野心,使日本在国际上倍受孤立。原敬认为日本应该在不干涉中国内政的方针下,把“日中友好”做为对华基本政策。在原敬内阁成立后,立即禁止向中国政府提供借款和出口武器。原敬内阁还试图通过美国提议的“新对华贷款建议”向中国提供贷款。原敬内阁的基本对华政策是以与美英协调为前提,本着不干涉内政的精神而确立的,意味着日本以军事力量把中国置于势力范围之内,将其作为铁、煤等资源供给地和日本制品出口市场的大陆政策发生巨大的转变。虽然原敬也坚持确保日本在满蒙的利益,但毕竟他是想通过和平的方式加强日本在中国的影响力。

现实并没有象原敬设想的那样发展。在巴黎和会上,如何处理中国的不平等条约所产生的权益问题成为了焦点问题之一。日本担心对华废除不平等条约会触及日本在华利益,因而表示坚决反对,而中国坚决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和各国重新签订平等友好的条约,双方因而发生严重对立。日本以不参加国际联盟相要挟,逼迫欧美列强承认日本在中国的种种特权,中国表示强烈抗议,中国国内的抵制日贷等反日运动也日趋高涨,中日关系急剧恶化。而与此同时,要求“民族自决”的民族主义运动在朝鲜半岛也爆发出来。1920年3月朝鲜爆发了要求从日本殖民统治下解放出来的群众运动。原敬内阁为了与中国改善关系,在废除对华不平等条约方面的态度也开始出现了松动。

原敬对英美协调的外交路线还表现在打算以撤兵的方式来解决寺内内阁留下的负面遗产——出兵西伯利亚问题上。原敬一直反对寺内内阁出兵西伯利亚。原敬曾在反驳寺内内阁本野一郎外相的出兵言论时称:“向他国派兵还说不是为了战争目的,这种论调是行不通的。”对寺内他也提出“尽早收场”的劝告。原敬之所以反对日本出兵西伯利亚,是出于担心招致美国对日本的不信任,使日本孤立化的考虑。原敬在针对寺内内阁的外交调查会上指出:“(关于出兵西伯利亚问题)在此要特别提起注意的是日美关系,日美关系直接影响我国未来命运,如果日美关系疏远,究其原因就是美国怀疑我国在西伯利亚和中国怀有侵略野心,因此我们应该努力避免使其疑虑加深,这样才符合我国利益。”当时日本政府内部因恐惧苏俄的对外输出革命,主张以镇压苏俄革命为借口出兵的人不在少数,在这种思潮流之下,原敬对俄国革命则有着冷静的认识和分析。原敬认为“虽然不赞同俄国过激派的所作所为,但作为国家来讲,日本不应以他们为敌”,“过激派势力遍及全俄国,与之相对抗的稳健派事实上大势已去。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日本的政策招致过激派反感则不是好策略”。作为一个现实主义的政治家,原敬总是立足于现实考虑问题,而不是从意识形态作出判断。此后,出兵西伯利亚问题由于美国为救援捷克斯洛伐克军队向日本提出在限定人员和地域前提下共同出兵的请求而发生变化。寺内内阁首脑及参谋本部都认为这是一个好机会,主张以自卫为借口向西伯利亚派遣大量军队。原敬主张只在美国提出的限制范围内派兵,但在参谋本部的主导下,日本还是增加了对西伯利亚派兵的数量,至原敬担任首相后,日本出兵总人数已经达172000人,结果招致美国的强烈抗议。原敬组阁后立即决定利亚派遣大量军队。原敬主张只在美国提出的限制范围内派兵,但在参谋本部的主导下,日本还是增加了对西伯利亚派兵的数量,至原敬担任首相后,日本出兵总人数已经达172000人,结果招致美国的强烈抗议。原敬组阁后立即决定从西伯利亚撤军,宣布将把留守西伯利亚的部队削减至36000人。但随后发生了“庙街事件”,苏俄红军开始对日军的进攻发动反击,大批日军士兵和大量留守侨民被杀。日本于是出兵占领了整个库页岛,要求俄国谢罪并赔偿,使原敬的西伯利亚的撤兵计划遭到了巨大的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