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 肉墙(第2/4页)

尔灵山在当年见证了日本陆军最为辉煌和荣耀的时刻,但是在今天,这些辉煌和荣耀,却即将不复存在。

一轮红日从浓重的烟雾中露出脸来,可能是在黑暗的洞里呆得太久了,张大的瞳孔如同蝙蝠一样不能立刻适应阳光的照耀,矶谷廉介只好眯起眼睛。但是等瞳孔重新适应白日的强光之后,他突然吃惊地发现,大地呈现在他面前的是一幅何等生动壮丽的战争画卷。

眼前是一望无垠的海面,在遥远的东方地平线上闪动着粼粼波光,显得说不出的静谧和美丽。但远处的山地,已经在一夜之间,被来自于日本人所一向瞧不起的中国人的战争机器碾得粉碎。

在这些天里,中国飞机不分白天黑夜从长空掠过,大炮在远处喷吐着火光,数以百计的包括战列舰在风的大型水面舰只在海口游弋,在这片注定要成为战场的土地上,到处都有燃烧的堡垒,阻塞的河流,扭动和呻吟着的生命,已经凝固和将要凝固的尸体,以及无数深深浅浅的弹坑和堑壕。

现在的尔灵山阵地,则出奇地宁静。

矶谷廉价的大脑此时完全是一片空白。

矶谷廉介是兵库县出身,旧筱山藩士矶谷次郎的三男。矶谷廉介1904年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16期,1915年陆军大学毕业。1916年任职于参谋本部,1917年被派遣到中国,曾驻在广州,支持孙中山的广东革命政府,后升任大佐,来到旅顺,担任步兵第13联队大队长。

矶谷廉介被公认是日军中的“支那通”。他一直专注于中国长江以南的政治、军事动向,尤其关注孙中山及其中华革命党系统的动向。在日本陆军中,“支那通”一共分为“北支派”和“南支派”,其北支派主要重视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支、满洲,而南支派是关注中华革命党人,主要注意孙中山的动向。因此两者存在很大的不同,而且对日本陆军制定对华政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为在日本陆军领导层,也分为“欧洲大陆派”、“英美派”、“俄国派”、“支那派”四派,相互之间充满着矛盾和争斗。这也是导致日本对华政策一直在不断发生变化的原因之一。

矶谷廉介对中国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不止一次的说,“称为‘支那通’的军人也必须分开来看,不能一概而论。作为军人,详细调查、分析中国的国政、国防、军事力量、民情,报告给上司参谋本部,以备战争,具有这样共同的任务。但对中国的关心的方法、理解的方法却有很大的不同。”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随着富国强兵政策的实施,也开始了对“亚洲大陆”的经营。其首要目标就是朝鲜和中国。为此,日本陆军部不断派遣陆军人员到中国,侦查中国的国情和搜集中国的情报,而矶谷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开始对中国感兴趣的,在陆军士官学校毕业之际,他说:“我学校的成绩都可以,总之希望去支那,不想进陆大。”

在中华革命党受日本支持在广东起事之后,孙中山即自称大元帅,而广东人民及中国南方各省军阀却称他为“孙大炮”,但矶谷廉介却不如此认为。他一直视孙中山为“老师”。1908年在得到了陆军部的命令之后,矶谷廉介首次在上海访问了孙中山。在这次和孙中山会见之后,对中国更加“关心”的矶谷廉介在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决定在孙中山手下工作。

对于日本军部支持中华革命党在广东举事,矶谷廉介其实是非常不赞成的,那时的他,在通过对中国南方的情报侦察之后,已经发现了那个在江西悄悄崛起的年轻的“高科技军阀”。

矶谷廉介对杨朔铭进行了一番研究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和一心将自己贡献给支那人民的孙逸仙不同,这个叫杨朔铭的年轻军阀是在为自身和妻家以及背后的海外华商的利益而接近英美,并且受美国财团控制,他们共同采取抗日排日的政策。这个人从心里并不信赖任何人,在中国军阀的有力者中,与自己国民的将来相比,将自己、自已的一族或支持自己的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人很多。但这个年轻的军人却能够完全的、充分的理解这样的风气并且身体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