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章 追寻昔日的辉煌(第2/4页)

由于《凡尔赛条约》对德国所规定的诸如德国不能发展空军、海军,不能拥有坦克、大口径火炮和反坦克炮等重型装备,陆军被限制在10万人的规模等种种限制被德国军方高层视为奇耻大辱,德意志民族与生俱来的傲慢在战败屈辱的不平等条约的煎熬下,必然形成强烈的反叛意识。而德国军方和军火工业巨头们,正是这种反叛意志的直接体现。但是他们明白,目前英国和法国的实力占有着压倒性的优势,明着对抗显然行不通,因而在暗地里,德国一刻也没有停止尝试“曲线救国”的办法。这时,苏维埃俄国就成了最好的伙伴。

由于战败的德国只有听从协约国发落的份儿,而苏俄则更是不入协约国法眼的异类,这两个国际社会的“孤儿”在倍感“同是天涯沦落人”惺惺相惜之下,秘密签订了《拉帕罗条约》,约定相互取消彼此的战争赔偿要求,全面恢复两国外交关系,建立紧密的贸易同盟。德国就此成为苏俄最大的贸易伙伴。

出现这种情况,看似不可思议,实际上却很好理解。由于德国备受英法的压制,又面对波兰强烈的敌意,与苏俄交好不仅在贸易上可互蒙其利,而且在政治和军事上,也有削弱波兰、减轻英法对自身压力的重要作用。

在德军中威望很高的塞克特将军,就是坚持与苏联建立军事与工业合作的始作俑者。塞克特一直坚定的认为:军队为统治权力的基础,军队的威力在于素质的优良,军队的作战潜能源自军官团的培养。塞克特在一战结束后,事实上成为了德国军队的灵魂,尽管德军的总参谋部已经被英法强令废除,但塞克特以兵务局的名义,将总参谋部这一德军超强战斗力的精髓保留了下来。在国防军10万人数的限制下,他的应对之道是将每一名士兵都变成未来军队的种子,每一名军官都具备未来将军和元帅的能力,一旦开动战争机器,这10万人立刻就能培训和组建百万大军。塞克特曾这样一应评价苏德《拉帕罗条约》的意义:“尽管(与苏俄的贸易)对德国很有好处,但它(条约)的经济价值并非主要方面,政治意义才是关键所在。苏德关系的进展,是和平迄今为止,德国所取得的最大的也是唯一的权力增长。这种关系的进展,在一般情况下从经济合作开始是理所应当的,但是(苏德)合作的力量在于,这种经济互动将为未来的政治和军事的合作铺平道路。”

对于同德国秘密结盟,苏维埃人民委员会的很多领导人一开始并不看好,捷尔任斯基也一度对此表示疑虑,但列宁坚持同德国结盟的主张,最终使结盟得以实现。而从现在的结果来看,列宁的这一主张无疑是相当英明的。对新生的苏维埃俄国来说,简直可以说是外交领域的奇迹。

现在,苏维埃政权所面临的敌人,是来自于东方的中国和日本。

捷尔任斯基的目光在地图上缓缓移动,最终在东方停留了下来。

能不能将同样的奇迹,也在东方复制呢?

捷尔任斯基紧紧的盯着地图上的那个细长的滨海岛国,陷入到了沉思当中。

过了好一会儿,他才回过神来,几下将剩余的食物全部吃光,然后取过笔,开始在一张纸上写下自己灵光一现时产生的伟大构想。

“……我认为我们在坚持两次对华宣言政策,扶持中国党工作的同时,应该加强同日本的联系,日本帝国在东方的处境和德意志帝国在西方的处境很相象,很可能会成为继德意志帝国之后第二个对保持苏维埃政权的独立和存在有决定性作用的国家……”

哈萨克,塔拉斯河畔。

杨朔铭看着远处的古战场遗迹,骑着马缓缓向前走着,他的目光不时的扫过地面,象是在寻找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