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9章 洛克菲勒的北京之行(第2/4页)

古老的北京,如今处处洋溢着现代都市的气息。

“我以前只在报纸上看到过北京。”洛克菲勒感慨地对女儿芭布丝说道,“古老的城墙和宫殿,脏乱的街道,黑瘦的、目光呆滞的留着长辫子的人们,马车,木船……可现在,北京似乎和纽约、芝加哥没有什么两样。”

“是的,爸爸。”芭布丝有些兴奋的说道,“我刚刚来到北京的时候,还担心这里会很脏很乱,可等到真的来到了这里,才知道并不是我原来想的那样,这里的街道干净整洁,到处都种了树,空气清新,人们热情好客,中国人都把美国看成是对中国最友好的国家。我在这里甚至能看到威尔逊总统的塑像。虽然是第一次来这里,但我却没有感到有什么不便,就好象在美国一样。”

“我已经感觉到了美国对这个古老国家的影响。”洛克菲勒点了点头,“现在这种影响仍然在不断的加深,可国会里还有人认为美国和中国过于亲密会损害美国的利益,真是可笑。”

“中国是我们的盟国,我再也没感到亚洲有比中国对美国更友好的国家了。”芭布丝说道,“在这里,哪怕是最为激进的青年学生,对威尔逊总统的好感也超过了列宁。国会里的那些议员先生总是无视最基本的事实,要美国走传统的孤立路线。而哈定总统似乎也在默认他们的胡说八道……”

“别提那个一句话有十个语法错误的白痴了。”洛克菲勒冷笑了一声,“那个家伙,能当上总统,简直是美国人的笑话。”

“哈哈,别这么说,爸爸。”芭布丝笑着说道,“他只是对中国的重要性理解不够。”

“十多年前,美国就曾经有和中国结盟的打算,可惜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能够成功。”洛克菲勒说道,“和中国结盟的好处,在罗斯福和塔夫脱的时代,人们就已经意识到了,现在那些‘俄亥俄帮’竟然不明白,真是让人怀疑他们的脑子是否正常。”

“是真的吗?爸爸?”听到父亲这么说,芭布丝不由得惊讶的叫了起来。

“当然。”洛克菲勒正色说着,给女儿讲起了中美结盟的来历。

洛克菲勒所说的十多年前中美差点结盟,并非是空来风。

中日甲午战争结束后,中国遭到惨败,实行了三十多年的洋务运动宣告失败,“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转变为清政府“以夷制夷”的外交策略。清朝官员利用西方列强争夺在华利益的矛盾,积极周旋,尽力维护中国脆弱的权益。同时,西方列强为了维护和扩大在华利益,相互缔结协定,也对清政府进行引诱和拉拢。于是,在清末的最后几年时间里,围绕中国的外交斗争异常激烈。其中,中美德三国之间所上演的秘密结盟外交最为引人注目。

由于西方列强的矛盾日趋加深。象德奥意三国同盟形成,就有明显针对英国的意思,英国自然不肯坐以待毙,随着英法、英俄协定的签订,以英国为核心的协约国形成。欧洲的火药味越来越浓,各方也自然希望能多拉帮手,以便在将来的大战中占到上风。1902年,英国即与日本结成同盟,在远东找了一个“小弟”。

1907年,随着列强在华争夺态势发生变化,由于英法日俄等国特别是日本侵华势力的迅速膨胀,使得美国和德国在争夺中国的格局中失去了有利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德国牵头向中国提出中美德三国结盟的建议。当时清政府对英法日俄缔结协议加强对中国的掠夺也甚为担忧。担任军机大臣的袁世凯认为,促成中美德三国结盟,可以抵英抗法,防俄制日,保全东北。在袁世凯的推动下,清政府为达成三国结盟,做出了积极的行动。袁世凯命令自己外交方面最得力的助手唐绍仪与美国驻奉天总领事司戴德会谈,想借美国的力量牵制日俄在东北的势力,并制定了美国资本进入东北三省的计划。清政府还派皇族载涛以赴德观操为名,与德国皇帝威廉二世进行了45分钟的结盟密谈。威廉二世谈到美国对同盟的重要性,建议中国先派一位亲善使节到美国,为三国结盟做一些初步的联系和准备工作。与此同时,威廉二世指示驻美大使试探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态度。由于英法日俄缔结协定,不但孤立了德国,也把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置之一边,再加上当时日美关系一度紧张,威廉二世认为,美国应该不会拒绝中美德三国同盟。果然,1907年11月19日,罗斯福通过美驻德大使告诉德皇,他完全赞同德皇在中国问题上的立场,并对中美德三国结盟一事相当有兴趣。美国政府还做出了一些实际行动:美国陆军部长塔夫脱在访华时,重申“门户开放”与中国“独立”对美国的重要性;罗斯福在12月3日要求国会授权他向中国退还庚子赔款;美国派“大白舰队”巡游世界,向日本示威;罗斯福还密令驻菲律宾美军做好准备,应付日本突袭。在中美德三方的积极行动下,到1907年底,三国缔结同盟协定已近在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