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神秘文稿(第3/4页)

“经过多次试验,已确定液体发动机燃料输送分为四种方式:挤压循环,燃气发生器循环,分级燃烧循环,膨胀循环。”

“挤压循环利用高压气体经减压器减压后进入氧化剂、燃烧剂储箱,将其分别挤压到燃烧室中,受制于储箱的材料,不可能做到多大压强,因此只用在小型低性能的发动机上。”

“燃气发生器循环中,一部分燃料和氧化剂流过一个燃气发生器,燃烧后推动燃料泵和氧化剂泵运转,燃料泵和氧化剂泵则把燃料压倒燃烧室中,预燃的废气直接排放。初始燃料和氧化剂的流动,有的是通过储箱的挤压,有的是依靠自然的重力引导。”

“分级燃烧循环又称为补燃方式,同样是燃料和氧化剂在预燃器中燃烧,推动燃料泵和氧化剂泵,不过不同的是,预燃器中的燃气不是直接排放,而是压入燃烧室,这样避免了燃料和氧化剂的浪费,可以做到更大的比冲。追求高比冲发动机一般都会采用分级燃烧的循环方式,分级燃烧的时为了追求更高比冲,一般燃烧室压力要燃气发生器循环高得多,又称高压补燃方式。”

“膨胀循环则是燃料或是氧化剂流过燃烧室壁和喷管壁,在那里冷却燃烧室和喷管的同时,自身升温具有更大压力,推动燃料泵和氧化剂泵运转,很明显的,燃气发生器和分级燃烧的循环同样会流经这些高温部位,但是却加以预燃器高压燃气的驱动,可以做到大得多的推力。膨胀燃烧循环的发动机一般的说具有很高的比冲,理论上其他条件相同时是最高的比冲,不过试验证明,推力很难做大。”

“液体发动机的循环方式和燃烧室室压和喷管设计很影响比冲值,但是最影响发动机比冲的却是液体燃料。比冲更高一些的是煤油燃料和酒精燃料,主要的特色是廉价,同时无毒,适合液体发动机使用……”

冯天明看完了这篇名为“液体火箭发动机工作原理”的文章之后,掩卷长出了一口气。

“想不到竟然有人更早的总结了这么多宝贵的经验。”

冯天明自言自语的说着,脸上不由自主的现出了一丝难以置信的神色。

他很难想象,会有人这么早的进行了如此多的试验,并总结出了这么多宝贵的数据和资料。

只是他现在根本不知道,这些东西,决不是先人所写。

同样的夜里,在北京城的另一个角落里,一个人也和他一样,在灯下快速的写着什么。

“太晚了,将军还不休息吗?”曦雪看到杨朔铭停下了笔,象是在那里出神,忍不住在他的身后说道。

“我还得一会儿,你要是困了,就先去睡吧,不用陪我了。”杨朔铭回头看了看她,微笑着说道。

曦雪看到他没有休息的意思,似乎有些生气,她上前来到了他的身边,将他刚刚写好的一些稿子拿到面前看了起来。

“今天我是想和大家说说我近来思考的一个问题,即人才的培养问题。我想说的不是一般人才的培养问题,而是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我认为这是我们国家长远发展的一个大问题。”

“今天,无论政府还是民间,都很重视科技创新问题,投了不少钱搞什么‘创新工程’、‘创新计划’等等,这是必要的。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创新思想的人才。问题在于,目前的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都是些人云亦云、一般化的,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东西,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一直是这个样子。我看,这是中国当前的一个很大问题。”

“最近我读美国的《语丝》杂志,看到上面讲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情况,使我想起我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所受的教育。”

“麻省理工学院在当时也算是鼎鼎大名了,但我觉得没什么,一年就把硕士学位拿下了,成绩还拔尖。其实这一年并没学到什么创新的东西,很一般化。但在麻省,创新的学风弥漫在整个校园,可以说,整个学校的一个精神就是创新。在这里,你必须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拔尖的人才很多,我得和他们竞赛,才能跑在前沿。这里的创新还不能是一般的,迈小步可不行,你很快就会被别人超过。你所想的、做的,要比别人高出一大截才行。那里的学术气氛非常浓厚,学术讨论会十分活跃,互相启发,互相促进。我们现在倒好,一些技术和学术讨论会还互相保密,互相封锁,这不是发展科学的学风。你真的有本事,就不怕别人赶上来。所以我到麻省理工学院,一下子脑子就开了窍,以前从来没想到的事,这里全讲到了,讲的内容都是科学发展最前沿的东西,让我大开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