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章 “害河”实为“利河”(第2/4页)

听了高海石的讲述,与会者都显得有些吃惊。

“据史书记载,三国时期蜀汉伐魏,在一次远征途中,因长时间在崎岖的山路上艰苦跋涉,蜀军人困马乏,体力不支。有些士兵就在荒山野岭中采摘‘棘果’充饥解渴。吃了‘棘果’后,士兵们的疲劳马上神奇地消除了,体力得到很快恢复。诸葛武侯发现后,号召全军人人服用,终于渡过难关。他们服用的所谓‘棘果’亦是当今的沙棘。”

“这么说来,哪怕是为了益寿延年,这沙棘咱们也是非推广种植不可了,呵呵。”赫千里看着大家,笑着说道。

“是啊,要是黄土高原上皆为此物,黄河水患也许当就此根治。”苏芳也笑着说道。

“山区的农林牧发展措施和防洪水库,与山区的合理增辟耕地,将减少流到平原的剩余水量。因此,治理黄淮海平原不可局限于平原本地区,还应把平原以外十几万平方公里的山区归入整个治理系统。”张含英笑着将话题又拉到了治理黄淮海平原的问题上来,“为了整体开发平原的自然资源,杨瀚之文中所言合理地利用山区和平原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是首要的。我们应当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土壤确定适宜种植的树木、牧草和农作物,确定农业增产的不同措施,优选种子、改良土壤、决定施肥量、灌溉次数和每次水量。因为一定土壤和气候存在一种最优的各种措施的配合方案。在合理使用水资源里,要首先满足生活用水,其次工业用水,然后是用量最多的农业用水。”

“还有,平原区域内要有一个经济合理的动力网计划。这要根据地区内计划中的工业布置、城乡用电和农田灌排抽水等动力的要求作出。另外,平原需要一个交通网的规划。整个黄淮海地区需要形成一个联合铁路、公路和水路的交通网。其中水运又要和有关的其他水利措施统一规划。”赫千里点了点头,“总之,黄淮海平原的开发利用,在筹划防治平原洪、涝、旱、碱灾害的同时,必须兼顾各种经济因素,从整体的经济效益出发,进行统筹规划。”

“还有这防洪和治河的策略,”苏芳说道,“黄河下游自郑州起就是三角洲地貌,其干流和各流派在沿路向下游和随时演变中,都是坡降逐渐减平,水流逐渐减少,河口逐渐延伸的。兼以渤海湾内海流微弱,能带走出口的泥沙很少,种种原因都使黄河下游沿程必然淤高。古今中外任何治河方法,如束水攻沙、宽河守堤、淤滩刷槽、集流冲沙等,都不可能使河槽自动维持不淤。这些欲使泥沙长期全部下排的设想是不成立的。当采用多道分流出海之法。”

“多道分流出海之法?”赫千里扶了扶眼镜,问道。

“你看这里,杨瀚之也提到了。”苏芳指着手中的文件说道,“黄河既已淤高,分流排沙乃据建瓴之势,能自动刷深河槽。于是增加排洪能力,分流以后再毋须加高堤身。早年国人惧怕洪水,就近又无砖石,不敢筑坝分流。今天用钢筋混凝土和板桩筑闸,自能有把握地节制水沙分流。尽可打开大堤左右20几道口门设闸分流,循着自古遗留下来的排水道,沿程淤灌黄淮海平原。这些排水道里并无房屋庄稼,分流不会造成淹没损失。且分流不仅在汛期疏水分洪,枯水期也要分流,以轮流淤灌农田,并维持航道。流路应采取复式断面,要固定住两岸滩槽边坡。每次放水要从口门控制住一定的水沙流率,务使淹没两边滩地20多厘米深。这样会使浑流淤滩,清流回注刷槽。若水不足没滩,则闭闸停放。这样会使水沙远送,毋须掏挖流路。”

“杨瀚之所言极是,因为三角洲上土地迫需水沙淤灌,细泥施肥,粗沙打底以利排水。平原上又有3000多万亩沙荒地和浅洼地,更需大量粗细泥沙淤灌。一旦分流,人们便知黄河水小沙少,不够淤灌,水土保持为了上中游合理利用土地,以维持农牧业,完全必要。”张含英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