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9章 新首相人选(第4/4页)

“在希特勒还没有能够采取行动之前,施特拉塞尔就在1927年11月22日,在汉诺威召开了一次北方党的区一级领导人会议。这个会议的目的,不仅是要使北方的国社党支持征用运动,而且要提出一个新的经济纲领,施特拉塞尔兄弟和戈培尔要把大工业和大庄园收归国有,按照意大利法西斯主义的方式组织一个社团院来代替国会。希特勒拒绝出席会议。由于施特拉塞尔本人的犹豫不决,使得希特勒有了喘息之机。希特勒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巧妙地拉拢了戈培尔,并最终使施特拉塞尔对其妥协。希特勒重新掌握了国社党的领导权。”

“希特勒和施特拉塞尔的关系相当微妙,两人相处得并不愉快,但又会在一些时候合作,而且配合默契。象有一次施特拉塞尔曾威胁要带领一批国社党人士脱离国社党另组新党,希特勒为此差点自杀。但后来二人却又言归于好。此后希特勒奇迹般地获得了原本讨厌他的兴登堡元帅的支持,在施特拉塞尔的帮助下,统一的国社党又获得了多数选票,于是希特勒被德皇任命为德国首相。此后,施特拉塞尔便成了国社党内仅次于希特勒的二号人物。1934年希特勒清洗冲锋队时,施特拉塞尔险些被人暗杀。”

讲到这里,周冠笙稍微停顿了一下。

他没有告诉杨朔铭,施特拉塞尔在“长刀之夜”得以脱险,是在德国的中国情报人员的功劳。

“这个施特拉塞尔是一个优秀的社会活动家,是国社党的左翼领袖,以现在的情况来看,他取代希特勒出任德国首相的可能性最大。但根据以往此人的表现,他在关键时刻缺乏决断力。所以他要是想上台的话,还充满很多的变数。”

“不过,此人和希特勒之政见有很多不同,他要是上台后,肯定会改变希特勒的政策。”江雪莹说道,“德国将不会按照希特勒的道路前进,犹如俄国没有象列宁期望的那样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