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章 风洞会议(第2/4页)

听到老人的开场白,杨朔铭的脸上现出了专注的神情。

“我的第一个忧虑是:‘我国的科学技术人员现在有重要的创新吗?’”

“去年,我在给大总统和国务总理的信中就曾提到,自本世纪初,我国科技人员先于西方提炼出了青霉素、磺胺等药物,率先合成了人工胰岛素,成功实现了‘无线传电’技术,但是今天呢?我国科学技术人员有重要的创新吗?我认为,目前我们太过迷信于欧美了,胆子太小了!如果不创新,我们将成为无能之辈!”

说到这里时,王鸿声的语气变得说不出的凝重。

“这是我的第一个忧虑,没有被外界广泛报道,也没有引起大总统和国务总理的重视。”

“我的第二个忧虑是:‘我们培养出了顶级的人才没有?’”

“在提到这个问题时,大家很可能会认为,我说的这个顶级人才的培养,是指杰出的人才。这其实没有错。但我说的,不是一般的人才培养问题,而是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

“讲到这里,我想你们大家已经能够看得出来,我这两个忧虑的核心,都是关于创新的。”

“那么,究竟什么是创新?按我的理解说,‘创新’可以理解为‘创造’,也就是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也可以理解为‘革新’,即渐进性的改进。大家好说,按照我的说法,我所指的‘创新’,是创造而不是革新。”

“但是,是不是真正的创新,就看是不是敢于研究别人没有研究过的科学前沿问题,而不是别人已经说过的东西我们知道,没有说过的东西,我们就不知道。”

“我一直认为,如何对待‘创造’和‘革新’,关系到我们能否获得真正的创新。在我看来,相对于‘创造’,‘革新’较易实行,风险小,也便于管理,广受一线科研人员和科技管理人员的欢迎。但如果对‘创造’活动采用同样的方法管理,将使其处境艰难。”

“革新很重要,大多数人要做革新,但是,不能让革新代替创造,也不能让革新消灭了创造。”

“我在这里现身说法的提到这些问题,是因为我有亲身的经历:我曾经有一个全新的研究思路,去申请科研经费,但一看项目申请表,却发现根本没法填,因为探索性的工作结果难料,哪能定死什么时间用什么具体方法去完成呢?还有每个研究阶段要用多少经费?后来幸运的是,国家科学院决定资助我20万银元,手续只是签了个协议。正是因为这样一笔资助,才有了今天的这座了不起的风洞。”

“而现在,我关心的问题是,我这样的老人行,能够从国家科学院、科学基金甚至科学部乃至财政部得到研究经费,可那些默默无闻的年轻人行吗?”

“今天在座的就有财政部总长本人。”王鸿声看了杨朔铭一眼,继续说道,“我今天跟你们大家说这个事情,是希望你们好好研究下,怎么才能更好地支持创造。科研管理部门不能用管革新的方法管创造。”王鸿声直言不讳的说道:“我的感悟是:我们应该耕耘更利于‘创造’而不仅仅是‘革新’的土壤。”

“您的讲义,会后能不能给我一份?”杨朔铭笑着点了点头,说道。

“早给你准备好了。”王鸿声笑道,杨朔铭转头看了曦雪一眼,曦雪起身快步来到王鸿声面前,接过老人递来的讲义,回到了杨朔铭的身边。

在王鸿声讲课的时候,“课堂”上一直很安静。而在到了讨论环节的时候,气氛便变得热烈起来。“王老先生的讲话发人深省。我想让北大的新班子也学习学习。北大要办出特色,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大学‘千校一面’的局面要改变。”北京大学原校长蔡元培说道。

“大学为什么会‘千校一面’,根本原因是评价机制有问题。现在的大学排名,大多强调被国际检索的论文的数量和期刊的影响因子等表观的、量化的指标。其实我们这些东西的总量已经排在世界前列,但实际创新能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依然有较大差距。”王鸿声说道“博士生没有两篇文章就不能毕业,搞得他们什么能发文章他们做什么,成了国外学界看不起的Paper Machine(文章机器)。这个可是大大害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