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3章 闪击战(第3/4页)

“与此同时,第10集团军左翼集团中的第16装甲军已经一直冲到了华沙以南的哥拉卡瓦里亚,那也是维斯瓦河的一个渡口。其中有一个装甲师已经攻入华沙城的西南郊。这些兵力还太微弱不足以攻占像华沙这样的坚城,所以那个装甲师后来被迫撤回。不过无论如何,波兰首都的西面道路是已经被封锁了。”

“在进攻的头九天当中,一切的发展都是非常的顺利,敌人的最后逃跑路线也被封锁了。”

“敌人首先想向南突破,接着又向东南,最后才转向东面,经过了激烈的战斗之后,他们的抵抗终于在9月18日完全崩溃。到了9月20日,第10集团军报告已经捕获了俘虏10万人,320门火炮,130架飞机和40辆坦克,第8集团军报告已经俘获了9万人,装备数量尚待计算。敌军损失了9个步兵师,3个骑兵旅,和另外10个师的一部分兵力。”

“为了阻止敌军残部从莫德林要塞中逃往华沙,在莫德林以南地区中又发生了一连串的战斗,而我们集团军群则奉命攻占波兰的首都。使我们最感到奇怪的,就是直到此时为止,英法两国还是在坐视着波兰接受毁灭的命运。”

“俄国于9月17日也开始采取行动,并决定以维斯瓦河为分界线之后,施特拉塞尔先生就希望赶紧占领这座城市,并命令在9月底以前必须将其攻克。政治家希望将军们赢得一个胜利,这当然不能算是不正常的,但是我认为指定时间却是毫无疑问越出了应有的轨道。”

“尽管如此,集团军群总部却仍决定在攻击中应使死伤减到最低限度。所以要攻击该城的唯一理由,即为敌方已经用了一个整个的集团军,来对该城采取防御的部署,而波兰的最高统帅也已经宣布该城准备死守到底。集团军群总部深知在这个环境中,对于该城是绝无奇袭的希望,反之,无论如何,它也决不想在华沙城内进行巷战,因为这必然会使攻击部队与平民都受到重大的损失。所以奉命攻占该城的第8集团军,在攻击方面只限于大致沿着圆环式的铁路线,对该城构成一道严密而连续的封锁线。于是再用炮击和轰炸的联合效力,来迫使该城投降,假使这些还不能产生效果,则使用让该城水源和粮食缺乏的手段,来达到最后的目标。”

“9月25日,德军开始向华沙的外围要塞,据点,以及重要的补给中心发动炮击。同时,为了达到预定的围城线,局部性的攻击也开始了。9月26日,德国空军向该城散发传单,警告该城即将被轰炸,并要居民投降。因为波军仍继续作顽强的抵抗,所以在那一天下午开始了轰炸。”

“9月27日正午,当隆德施泰特上将和我正在视察时,突然听到了敌军表示愿意投降的消息。炮击于是立即停止。次日,波兰守军司令与德军第8集团军司令布拉斯柯维兹将军之间签订了降约。降约上规定对于平民人口及负伤敌军,应立即予以救济,并对于英勇敌军已尽量维持其军人的荣誉。军官被准许保留其军刀,士兵在完成了其必要的处理形式之后,即可以获得自由。依照波兰人的报告,在华沙投降的波军官兵共为12万人。”

“虽然在维斯瓦河前方的敌军主力,已经在布楚拉河会战和华沙沦陷中都被歼灭殆尽了。但是在第14集团军的地区中——格里西亚东部和桑河下游的彼岸,我们和敌军的残部仍然发生了许多次的战斗。其中有些也很激烈。同时,第10集团军也派了一个军在邓布林,渡过了维斯瓦河,并进到了卢布林。在这次战斗中,我们突然接到统帅部的命令,把刚刚向第14集团军投降的利沃夫城,交给俄军接收,并把整个集团军群的兵力都撤回到里宾特洛甫在莫斯科所划定的分界线的后方。这一条线从乌佐克隘路起,到普里齐门斯尔,然后再沿着桑河与维斯瓦河,直到华沙以北为止。所以对于南方集团军群而言,在那两条河彼岸上所作的战斗,实际上都是浪费精力,而只是让俄国人坐收其利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