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章 曼施坦因的决断(第3/4页)

“陆军总部的作战命令中的第1节对于这次作战的目标曾经这样加以确定:尽可能击败法军和其同盟军的最大量单位,并同时在荷兰、比利时和法国北部,尽量占领广大的地面,当作对于英国作成功的空军及海军作战的基础,并对于鲁尔地区提供一个宽广的保护地带。”

“作战命令的第2节指出这两个集团军群攻击时的第一目标,这个行动也应由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将军亲自加以协调。这个目标应为:消灭荷兰的兵力,在边境要塞的附近尽量击败比利时陆军,并迅速集中强大的机械化兵力,为强大右翼兵力的攻击和比利时海岸线的迅速占领建立一个基础。”

“颁发的修正作战命令中,陆军总部又做了补充:在法国北部和比利时,尽可能击毁法军的最大量单位,以求为对于英法两国的陆上和空中的战争,创立有利的条件。”

“在‘战斗序列与任务’这一节中,陆军总部又把该集团军群的目标规定如下:击毁索姆河北岸的敌军,并一直冲到海峡海岸上为止。”

“A集团军群的掩护任务,虽然仍继续以防御为主,但却也被扩大了。其右翼集团军即第12集团军规定应该在弗美以南渡过马斯河,并透过法国边界要塞地区,向拉昂的方向前进。”

“这两次作战命令的作战意图可以这样简述:即用强大的右翼兵力,从正面击破预计在比利时境所将要遭遇到的英法联军,而较弱的左翼兵力则掩护其侧面。地理目标则为海峡海岸。至于第一下打击之后应如何行动,作战命令上就根本没有提到。”

“那么,说说你反对的理由。”鲁普雷希特一世说道。

“我对于作战命令中所决定的计划,其最初的反应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照我看来,陆军总部的战略意图,就其本质而言,就完全是模仿1914年的施里芬计划。我至少感觉到这是一种耻辱,我们这一代的人居然不能做出一份较好的计划来,而还要去照抄老文章,尽管这是出自像施里芬那样名将的手笔。但这个计划我们过去早已试用过一次,而且敌人对于它的重新重新使用,已经有了充份的警戒。”

“但是我这种感性的最初反应对于陆军总部却实在是不够公正的。第一个理由是这个计划本是出自已经故去的希特勒先生个人的心灵中,陆军总部不应负责。第二个理由是实际上,它也并非完全照抄施里芬计划。认为这个计划与施里芬计划是相同的,这种意见是很普遍的,严格说来,只有两方面是正确的:第一,现在也像在1914年一样,德军把攻势的重点放在北翼方面;第二,这两个计划都是准备通过比利时进攻。除此以外,1914年的计划与现在的计划就可以说是差得很远。”

“我反对的第一点理由,是情况已经完全不同了。在1914年,还可能像施里芬所希望的那样,获得战略性的奇袭。即使这个不包括通过比利时的前进在内,但对于把德军主力集中在北翼极端这一点而言,却的确是可以适用的。但是现在,这样的战略意图,却是无法不让敌人知道的。”

“第二点,在1914年也还有这样的理由,即像施里芬一样的希望,法国人会向洛林方面发动一个不成熟的攻势,因而使我们获得一个良好的机会。现在,这样的发展却是没有任何希望的。敌人会立即投入强大的兵力,对抗我方通过比利时和荷兰的进攻——而且与1914年恰好成了对比——双方会正面发生冲突。此外,当我们通过比利时前进时,法国人又很可能对于我军主力的南侧面,发动一个强力的反击。换言之,施里芬计划是根本上就不能再用了。”

“除此以外,我不久也认清了陆军总部并无意图抄袭施里芬计划的全部观念。施里芬在拟定其计划时,是以彻底完全击败整个的法军为着眼点。他的目标是用一个大迂回行动,肃清向北延伸的敌军,等到肃清了整个法国北部之后,就应继续向下压迫直到巴黎的西面为止,把敌军的全部向从梅兹通过弗斯格斯山地直达瑞士边界为止的反正面压迫,强迫敌人屈服投降。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在阿尔萨斯宁愿冒险接受最初的挫败,同时更希望敌人会向洛林发动一个攻势,于是凭借他们自己的行动,便足以使德军的大迂回作战获得完全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