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1章 不一样的领袖,不一样的战斗(第2/4页)

“今天我们通过了在机器拖拉机站和国营农场建立几千个政治部的决定。由于大片国土沦陷及劳动力上前线,农业担负了保证军队和全国粮食供应的艰巨任务。”

把所有能够设想的最高职务集于一身的人几乎每一天都是这样度过的。战争进一步确立了他绝对独裁者的地位。

铁道人民委员伊?弗?科瓦廖夫这样写道:“我记得,有一次让我去克里姆林宫开会,当时我是军运局长。我一看,来的人有铁路干部、军人,还有中央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参加会的还有卡冈诺维奇和贝利亚,贝利亚有一段时期负责运输工作。斯大林进来了。大家都站起身来。他开门见山地说:国防委员会决定成立运输委员会。我建议选举斯大林同志担任委员会主席……他自己是这么说的。这次会已经是多年以前的事了,可是我记住了这次会上的一句话:‘运输是生死存亡的问题。前方的事情掌握在运输手里。请大家记住:不执行国防委员会的指令就送交军事法庭。’他的嗓门不高,说话有口音,可是我背上直发麻……”

“战争期间,我有几十次、甚至是几百次向最高统帅报告向前线的某个地区发送了多少列车。关于个别列车(装运特别重要的物资)的情况,我有时按斯大林的指示,每两小时向他报告一次。有一次,我‘丢失’了一趟列车。我说,列车在某个站上……可是站上没有这趟列车……斯大林大发雷霆:‘将军,你要是找不到这趟列车,就降为列兵,派你上前线!’我知道这个威胁不是说说而已。莫斯克温少将就曾被斯大林下令革职,降为列兵而且被派往前线。”

“波斯克烈贝舍夫见我面色煞白,又补充了一句:‘小心点,别自讨苦吃。主人正在火气头上……’”

“我去向斯大林汇报的时候,在他那里的通常是莫洛托夫、贝利亚和马林科夫。我当时暗自思量,这些人只能碍事。他们从来也不提什么问题。只是坐着听我报告,不时记下点东西。斯大林却一直不停,吩咐事情,打电话,签署文件,把波斯克烈贝舍夫叫来,让他去做什么事情……而他们却一直坐着。一会儿看看斯大林,一会儿看看进来的人……我见到这种情景总有几十次……看来斯大林需要有人在场。也许是为了执行可能交办的任务。也许是为了有个历史的见证人……卡冈诺维奇通常是不在场的:他一天要工作18个小时。又是骂人,又是高声吼叫,又是威胁。卡冈诺维奇既不怜惜自己,也不怜惜别人。不过,我没有见过他像其余三个人那样,在斯大林那儿坐着。斯大林打电话的时候,我发现他常常是三言两语就挂上电话。他自己说话很简练,要求报告人也简短明了。向他汇报要确凿,不能只说个大概齐;他会马上阴郁地压低了声音说:‘你不知道吧?那你是干什么的?’”

“每次我到斯大林那儿去都提心吊胆。总是碰上不知该怎样回答的问题。他老是干巴巴的,让人望而生畏。他从来不说‘您好’,只是轻轻地点点头。汇报完了,没有问题就赶快走,这才松了一口气。越快走越好!波斯克烈贝舍夫也老是这样嘱咐我。我发现,斯大林以他的权力、记忆力和智慧仿佛使每个人都感到压抑、诚惶诚恐……到他那儿去的人感到自己比本人的实际价值更渺小……”

斯大林的智力、感情和意志贯穿到了整个苏联国家机器当中。尽管是在战争时期,也只有为数极少的人胆敢同他争论,维护自己的观点。他确实用自己的权力压制了所有的人。幸好战争时期在斯大林身边有一些杰出的将领,他们有能力提出、而且是巧妙地提出往往为斯大林所采纳并得到他赞许的种种建议。

如果拿出战争爆发后的头半年中的任何一天来看一下最高统帅的工作时间,那么他在办公室里、在办公桌旁一天要度过16至18小时。不过,当时几乎所有的人都是这样干的。很大一部分时间用于军事问题。而波斯克烈贝舍夫居然还能找到“空档”,使斯大林不仅接见了负责国家事务的具体部门的各个政治局委员,而且接见了人民委员、设计师,甚至是大工厂的厂长。斯大林并不是很快就适应了最高统帅的角色的。战争的最初几个月里,他常常纠缠在一些名符其实的“鸡毛蒜皮”的事情上:他插手地雷和步枪的分配问题,就派遣平民去挖反坦克壕沟发出指示,审查新闻局的消息稿。例如,大本营发给空军的一份文件送到译电科,在那里被搁置了8小时15分钟。斯大林得知后,下令立即草拟一份国防人民委员的命令,宣布对伊万诺夫上校和克拉斯诺夫上尉加以惩处,他们俩被开除出总参谋部。斯大林在签署这份命令时,还写了一个批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