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吴起,最悲壮的改革者(第4/7页)

这样的局面自然让秦国眼红,西河的丢失,也是秦国人不甘心的,所以从吴起就任西河郡守之后,秦帝国就频繁地调集重兵,意图一举夺取西河。这时候的魏国,在西河地区很少采取主动出击的战略,当时魏国的重兵,大都集中在东线,用于对齐国和楚国的作战,所以吴起基本得不到中央支援。西河面临着极其巨大的战争压力,但是吴起不惧,他镇守西河的时间长达27年,在这27年中,他和西北的秦帝国经历了大小一共96次战斗,其中76场取得了胜利,剩下的20场是平手,可以说是真正意义的“不败将军”。这其中,秦帝国曾经几次不惜血本,发动举国兵力对西河地区进行东征,特别是在公元前389年,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阴晋之战。这一年秦国动用了举国50万大军,屯兵在山西阴晋,计划一举东进,拿下整个河西地区,当时魏文侯已经去世,即位的魏武侯非常惊慌,身为西河郡守的吴起却不慌。多年以来,他早就在当地采取了种种措施,比如设立军功奖励制度,激励士兵杀敌,而且每次战后,都要举行大规模的庆功活动,表彰战争中的死难者,所以每次有战争发生的时候,西河当地魏军,大都把打仗当成一种荣誉,甚至好多人连盔甲都来不及穿,就急急忙忙要求投身战场。所以秦国人虽然多,在求战欲望高涨的魏国人眼里,也不过是一盘肥肉而已。

吴起知道,要啃下这块肥肉不容易,为了能够保证一战必胜,吴起做足了文章,首先抓住了秦军人数虽多,但是军队部署分散,容易各个击破的弱点,决定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其次就是这次参战的士兵,除了少数老兵之外,大多数都是从来没有立过军功的新兵,这些人虽然作战经验不足,但是立功心切,求战欲望极其强烈,吴起本人也以身作则,亲自带领军队冲在第一线。他甚至颁布命令,做骑兵的一定要看护好自己的马匹,做战车兵的一定要看护好自己的战车,如果战后发现骑兵丢了马,战车兵丢了车,就算是建立了战功也不予表彰。这样做是有道理的,秦军人多,而魏国士兵作战经验有限,所以必须要保证从军令上限制士兵们的无意义作战,集中兵力消灭敌人。战斗打响后,魏军各个以一当百,奋勇冲杀,结果秦军五十万大军全线崩溃,五万魏军一路掩杀,打得秦国军队尸横遍野。在战国的历史上,这是秦国军队遭到的最惨痛失败之一。

吴起之所以能够百战百胜,从根子上说,是他的独特军事思想所致。吴起的军事思想,或者可以套用《亮剑》里的一句话“赔本的买卖咱不干”,他的军事思路中,最在乎的就是战争的意义,他认为如果一个国家迷信武力,长期依靠战争来扩大权力,那么最后的结果也就是玩火自焚。在吴起眼里,一个国家要发动战争,必须要保证在减少国家损失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给国家增加利益,所以在每一场战争开打前,国家都必须要弄清楚,这场战争对于国家有什么好处。而且吴起还认为,一个国家在军事上成败的关键,还是在于国力的支撑,而国力的支撑中,尤其又以边地的储备为重,一个国家如果想成为军事强国,就必须要发展边境经济,储备大量物资。吴起的这些思路,即使对于现代战争,也有重要意义。吴起不仅仅善于总结,更善于实践,每一次的军事行动,他都主动冲在最前面,麾下的士兵们,饮食起居他都非常关心,对士兵的抚恤非常高,所以在军中享有崇高的威望。而且更值得一提的是,吴起在当地士兵中收买人心的活动,吴起对士兵非常爱抚,甚至发生了他为生病的士兵吸吮毒疮的事情。当时士兵的母亲知道此事后竟然失声痛哭,因为她知道,感激吴起大恩的儿子,很可能会在接下来的战争里奋勇作战,那样牺牲的可能性就非常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