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谁毁灭了长平(第4/5页)

在上党太守冯亭决定进献上党的时候,危机就已经向赵国人笼罩来了。赵国国内无论国君还是大臣,对是否接受上党意见不一,但几乎没有人看到这样的事实:秦国人,上来就是为了玩命的。

秦国这次对赵国的军事行动,绝不简单地是为了一个上党,更不是为了一个长平,他们的最终目的,是要组织一场歼灭战,彻底消灭赵国的有生力量,使之不能成为秦国进兵中原的障碍。从一开始秦国重兵压境长平,到后来陪着廉颇慢慢磨,磨了整整3年,再到最后征伐全国16岁以上的青壮从军,组成规模巨大的增援部队驰援,以及最后赵国40万战俘被杀害的事实,所有的一切,都是秦国人苦心筹谋的一个过程。从一开始,他们就要和赵国打到底。

如果是这样的目的,那么早先廉颇采取的稳守战略,其实就成了一种“慢性死法”。因为廉颇的消磨战术,不仅仅在磨秦国,更在磨赵国,五六十万大军在前线对峙3年,物资军费的损耗是个瞠目结舌的天文数字。别说是春秋时代的小诸侯国,就是后来大一统的汉唐宋明等中原王朝,承担这样的军费开支也极其吃力。换句话说,如果秦国人决心倾家荡产,不惜一切代价和赵国磨到底,最先坚持不下去的,毫无疑问是赵国。

在这一点上,不但廉颇没有意识,就连赵国君臣上下也没有这个意识。如果有这个意识,赵孝成王就不会轻易做出接受上党的许诺,这样不给秦国战争口实,这场大战至少还会晚一些发生;如果有这个意识,廉颇也不会采取这种磨洋工的方法;如果有这个意识,赵国在战争不可避免的情况下,也许会先选择速决战解决问题。在人类战争史上,小国对大国的战争,采取这种相持战的手段,在人口、财富、国家战争潜力都远远不及的情况下,是注定要失败的。

正因为如此,赵孝成王最后换上赵括,就不难理解了。此时赵国的将领里,廉颇等老将都是以“持重”著称的,最擅长打速决战歼灭战的,当属赵括的父亲马服君赵奢,但赵奢此时已经作古了,子承父业的赵括,也就成了此时赵国军队中最需要的速决战类型将领。换赵括,很可能全军覆没,不换赵括,最后的结果也是被秦国拖死,很可能是整个国家筋疲力尽后的全军覆没。所以,在当时改变战术,主动出击,发动对秦国的决死进攻,就成了赵国此时唯一可以做出的选择。

除此以外,赵国就没有其他办法吗?

其实赵国此战的真正悲剧,就是以一个小国的力量,去独自对付强大的秦国。赵国的国民经济储备,固然经受不住这样的消耗,如果赵国与其他国家联盟,比如,通过向富庶的齐国等国借粮草的方式,向其他国家求救兵的方式。但从当时的列国局面看,做到这一点,似乎比战胜秦国更难,这时期的秦国,在对外政策上做出了调整,采取了范睢的“远交近攻”之计,对远离秦国的齐国等国,采取暂时通好的政策,但对邻近秦国的韩赵魏,则摁住了猛揍,即使不能灭掉他们,也要最大限度地削弱他们。在对赵国的这场决战开始之前,秦军已经把所有可能出现的因素都考虑在内,他们的使臣反复穿梭于中原六国,向中原各国游说,威胁各国不要插手。除了赵国外,几乎所有的国家都被秦国吓怕了,完全抱着看客的心态,来欣赏这一场其实关乎整个六国命运的战争。

在这场惨烈的大战中,秦国的损失也同样惨重:《史记》里秦国主将白起自己的话说,参战的秦国军队,士兵死伤过半。经济消耗也同样巨大,《吕氏春秋》里说,秦国多年来的物资粮食储备,在这场战争中被消耗一空,整个秦国,都因为这场战争被拖得“士民倦”。在这场战争期间,如果除了赵国之外,能有一个国家有胆气一点,在秦赵这个相持不下的天平上轻推一把,整个战争的结局,在历史上恐怕就是另一种写法了。